Categories意见

2023年04月9日

苏莱曼
Rahim & Co研究总监,ICVS、MRISM、MPEPS、FBVAM

 

当2022年强势回归,
2023年何去何从?

根据国家产业资讯中心(NAPIC)日前发布的2022年产业市场报告,国内产业总成交量2022年录得显著的增长,从而推动了产业市场增长,甚至超越2019年冠病疫情爆发前的水平。

尽管大环境充满挑战,大马2022年经济增长及多项关键经济指标的表现,也走上相同增长的轨道。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产业市场情绪已恢复疫前的常态?

去年我国产业交易总额达1790亿7000万令吉,是千禧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去年产业交易量则为38万9107宗,是阔别2011年及2012年迎来第三高交易量,同时反映购屋者对产业活动的情绪与信心,是创造产业市场周期的驱动力之一。

2013至2017年期间,国内产业市场持续低迷,直到2018年触底,并于2019年初刚显示一些复苏的迹象,却因隔年全球爆发冠病疫情,未能迎来真正和全面的复苏。为了防疫,政府在2020至2021年期间断断续续多次实行行动管控令(MCO),导致经济活动几乎全面停顿。

随后落实的全国冠病疫苗接种计划、入境者疫苗接种、各类振兴经济复苏项目推行下,也放宽管控令,经济才逐渐恢复正常运转。

即使看似经济复苏的迹象,但地缘政治风险、挥之不去的贸易紧张局势、购屋者的负担能力、中国经济形势、通货膨胀扬升压力及生活成本上升,导致产业市场依然无法摆脱重重的挑战。在如此大环境下,产业市场的复苏只会是循序渐进,而非超越预期般的大幅度跃升。

交易量增长15至56%

向来是国内产业交易龙头的住宅产业领域,2022年取得强劲的销售增长,交易量达24万3190宗,交易额则为942亿8000万令吉,而且大部分州属的房产交易量皆录得15至56%的增长。住宅产业2022年的整体表现是2012年巅峰期(27万2669宗交易量)的第三高成交量。

在住宅产业的交易量中,高达80%属于二手房屋或转售市场,19.5%则是发展商新推出的房产。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新房产销量占住宅产业总成交量的比重虽低于2020年(20.2%)及2021年(21.2%),但成交额却比这两年高。

这对过去数年面对有许多房产未售出,以及开发成本持续上涨的发展商而言,是一个好兆头。

发展商放缓推新项目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疫情和滞后的买气,发展商放缓推出新项目的脚步,专注于销售现成及兴建中的单位。

纵观去年整体产业市场有强劲的增长趋势,但,2023年能否再有这番好表现?房地产次领域是否已全面复苏?买家的情绪是否强劲及将会持续?这能否长期持续,抑或仅是市场需求被压抑长达两年后的短期强劲反弹,仅属昙花一现?

投资情绪更谨慎

总体而言,随着今年全球经济增长料持续放缓,发展商、投资者及购屋者的投资情绪将更加谨慎。

生活成本高企不下、经济持续充斥许多变数,再加上通货膨胀压力及隔夜政策利率(OPR)可能再次上调,将加剧市场的挑战。截至今年3月,国家银行已召开两次货币政策会议,保持基准利率不变。然而,即使目前的利率水平低于疫情前的3至3.25%水平,但实际上市场仍感受到升息的影响。

去年我国产业交易总额达1790亿7000万令吉,是千禧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取消“我的首间房屋”  影响首购族购屋能力

随着“我的首间房屋计划”(SRP)于今年3月31日终止,或将对新房屋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在该计划下,首购族享有免付首期付款的福利。如今没有了这项计划,首购族的购屋能力或将受影响。

无论如何,地方政府发展部今年3月下旬宣布,政府同意继续推行房屋信贷担保计划(SJKP)融资,为没有固定收入或零工经济群体提供无需支付头期钱的房屋融资,以协助人民拥有自己的房屋。

自2011年开始推行的“我的首间房屋计划”,截至2021年共批准6万3869份房贷和融资申请,70%申请者中是月入少于4850令吉的低收入(B40)群体,显示缺乏以现金购屋能力的大部分低收入群体,非常依赖这项计划。

2019至2022年的房产总成交量中,房价低于30万令吉的房屋交易量,每年占总交易量约56至62%,凸显可负担房屋需求及相关融资计划,对首购族的重要性。

能否获取房贷融资,依然是国人热议的话题,而房市对国内家庭收入水平提高的依赖,和如何处理房屋价格高企不下困境的课题一样重要,这些因素和如何提高国人拥屋比率息息相关。

如今全球经济形势充满挑战,加上美国的银行业危机已蔓延至欧洲,以致许多人保持预先防范的模式,经济学家预测今年经济增长放缓。

虽然国内需求依然强劲,但能否转化为实际的产业交易,仍受到经济大环境不明朗的高度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