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意见

2023年06月11日

苏莱曼
Rahim & Co研究总监,ICVS、MRISM、MPEPS、FBVAM

 

送父母入养老院
不再是羞耻的事

在亚洲人的文化里,孩子照顾年老的父母被视为孝顺和伟大,这是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在孩子成长的路上,牺牲自己提供一切所需。反之,若孩子把年老的父母送进养老院,就会遭社会指责为不孝和耻辱。出乎意料的是,今时今日把父母送入养老院不再是羞耻的事,反而是出于现实的考量,希望父母的老年生活得到完善的照顾,前提是,养老院的设计符合乐龄人士的需求,设备的品质获得提升,整体给人正面、热情和有家的感觉。

想当年,养老院建得像宿舍,只有基本设施,简单得像是给老人长期居住的中心,最多加上几名职员提供日常援助而已,而且还充满着医院病房的气氛,让人望而止步。

来到今日,大马社会出现越来越多专门为长者而设的现代化养老院,把老年退休生活升华到另一层次。这是涵盖社区配套的大型发展,包揽了长者的日常和社交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社区里的长者,不管是身体有障碍,还是年老多病,都能维持甚至扩大自己的社交圈。

除了提供长者第二次机会在黄金岁月独立生活,那些身处“三文治世代”的成年人,也可从中获得释放,不必被不切实际的责任压得透不过气来。“三文治世代” 是指那些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夹心人”。

年纪渐长,身体退化,长者能处理的事情逐渐有限,现代化养老院配有全天的专业看护服务,便是其中一项好处。在多数情况下,长者身体虚弱会引发各种并发症,及时给予正确的护理能避免健康恶化,若非如此,可能会不慎引起新的并发症。

回到现实面,发展商要如何创建能体现两全之道的养老院,既有专业职员,又有各种移动辅助设备和功能的全套住家单位。要包含以上种种要求,这里有好些例子可以参考。

全天候专业监护

在日常长者护理中,其中一个常见问题就是持续的监护。

你可能会嗤之以鼻,认为多此一举,持续监护让自己的责任更吃重,只要有专人照顾,在意外或无助的时刻施以援手就足够了。不过,持续监护对独居的长者来说,极其重要。

独居老人的孩子们可能离家工作,又或者在外成家立业,所以他们不只白天独自在家,而是长期一个人。因此全天候的照护,不会夺去长者的自由,反而是潜在紧急事故的保障。

在专业护理方面,护理范围可从简单的每日检查、营养师调配健康饮食到驻院护理人员。一些养老院提供个性化服务,住户可随个人需要和喜好选择服务,最后只需缴交所用到的服务,而非统一的配套。

那些需要每日身体援助的长者,可选择驻院的专业护理,例如护士、治疗师和熟练看护。

身为子女,虽然很想亲力亲为,却不能忽视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年人需要正确及适当的照护,避免犯下无心之失,制造更多问题。

社区的空间及设备

养老院的另一个好处是建立社区意识。院内职员可以在公共空间举办活动,或善用各项设施,让长者聚在一起互动、娱乐。比如一起呷茶、棋类比赛、宾果游戏,还有日常身体锻炼。寂寞是长者的通病,群体活动和乐龄聚会能在退休年龄创造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就如“安哥”们在咖啡店“吹水”,“安娣”们热烈地跟进时下议题(说三道四)、交换各家(庭)情报一样,只不过养老院内的环境更安全、更有规划。

身体辅助居家功能

年纪越长,日常生活就越需要不同的辅助,除了来自人类的援助,拥有移动辅助功能的工具也是很好的选择,例如扶手栏杆、浴室内的淋浴座椅和单层住所,以避免危险的楼梯和台阶。这类设备使长者安心又独立地过日子,即使住在养老院也能自理。

除此之外,大多数养老院都有帮忙处理日常家务,例如洗衣、煮饭和打理卫生,确保长者们有舒适和卫生的生活环境,对身心健康有益。如果长者希望自己打理家务,院内也有安全的设施给他们使用。

辅助型生活还有多远的路?

就如共享工作空间(Co-working)逐渐取代传统办公室成为主流那样,辅助型生活也正经历演变,因为我国60岁以上群体正逐年增长。2010年,60岁以上群体占总人口7.9%,然而在2022年,这个年龄层已增加至总人口的11.1%,随着预期寿命延长,总数预料会持续增长。

为了迎合长者不同的需求,创建多样的选择,发展商和养老院业者不妨让长者自行选择心头所好的养老方式,例如住进简单的围篱养老园区,或者综合性的长者中心,长者的住处不一定要与冰冷的医院病房划上关系,也能享受类似的专业服务。

科技发达,各行各业百花齐放,各类选择不胜枚举,人们不再需要面对寂寞和疲惫的退休生活了。最终,各个家庭能过上自己的理想生活,也同时能对父母尽孝。期望有一天,辅助型生活普及化,让长者有机会在欢乐中度过黄金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