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趋势

2022年11月29日

越来越多商铺趋向短期租约…

冠病疫情冲击下,各行各业迎来大洗牌,换来适者生存,只有挺过考验才是“剩者为王”,因此也加剧了生意淘汰率高的命运,导致企业生命周期变短,商业店铺也难长租的趋势,国内传统上的“三年生+三年死”租约模式,也在新常态下被打乱。

国内不少商铺业主倾向短租模式,6个月至1年,或“一年生+一年死”租约,加上经济全面复苏,租户后补名单落落长,几乎不愁没有租户,反映粤语的歇后语所言“啱就嚟,唔啱過隔籬”(意即谈得拢就合作,谈不拢就下一位),无需拖泥带水。

非餐饮业的租户也乐见新租赁模式,一来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是重生还是破局,存在很大的未知数,俄罗斯与乌克兰战火未停歇影响全球产业链,经济何去何从,至少灵活性的短租能减低租金带来的营运压力,评估生意是否能在激烈竞争中“活下来”。

店铺租赁市场的短租趋势,不仅发生在购物商场外的店铺,也同样在商场内上演。

马来西亚购物中心协会(PPK)第一副会长潘瑞莲就指出,尽管在疫情期间,国内商场有租户退租,但如今大批新租户争相入驻,短租更受欢迎。

她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透露,虽然商场目前还是以长租为主,短租需求只占少数,但有不少商场也开始提供灵活性的短期租约模式,如6个月、1年或“1年生+1年死”租约。

潘瑞莲

短租试水温

“租户对生意前景缺乏信心,也对未来经济和消费力感到忧虑,想尝试短租观察市场需求。

“中小型或微型企业要投入大笔资金装修并非易事,需要较长的时间回本,有些生意种类因复制率和市场淘汰率偏高,租户担心开业前期过度花费,经费吃紧情况感觉不划算,所以向商场提出短租要求。”

潘瑞莲坦言,一般商场会提供“三年生+三年死”或“两年生+两年死”的租约,但在后疫情时代,这类长期租约只能吸引资金雄厚的大企业,或是愿意砸本装修的餐饮业者。

“餐饮业需大规模装修厨房凸显品牌格局,一般会选择长租,至于非餐饮业如零售(服饰或手机配件等)的租户没有太大的装修意愿,会选择短租试水温。”

薛国龙:MCO期间趁机签9年
餐饮业长租居多

著名产业代理公司Metro Homes执行董事薛国龙同样指出,商家需承担装修费、设备库存等成本,若生意无法达到稳定量,就会拖延回本情况,因此如果是租店营业,一般都会向业主要求“两年死+一年生”的短期租约。

他表示,很多人“以为”生意容易做,其实涉及不仅是买卖,还有管理、人事、生产和服务等,稍有失策,随时被商业圈的现实与残酷淘汰。

“普遍上,只有20%至25%的企业能撑5年以上,网购的兴起,零售业难在购物商场内立足,除非是知名品牌必须开设陈列室或旗舰店。”

薛国龙

不过,不是所有租户都寻求短租。无论是商场内或商场外的餐饮业租户,目前一般上仍寻求长租。

薛国龙就指出,行动管控令期间,一些对生意前景有信心的商家早已抓紧机会,趁商铺租金低,签下长达9年的长租。

他举例,在阿拉白沙罗(Ara Damansara)一带,兴起“3+3+3”租约模式,租户希望能锁定商铺租金的调整幅度在8%至10%,达到营运成本控制的效果。

“周末黄金时段,餐饮业高朋满座,商铺业主也对稳定租金收入满意。

“商铺租金将回落至疫情前水平,通货膨胀是主要的问题,希望业主与租户能达成平衡点。”

陈海信:胥视议价与生意性质
传统租约不会淘汰

尽管商业圈在疫情期间大起大落,马零售调查行董事经理陈海信认为,“三年生+三年死”的传统租约模式不会被淘汰,依旧是租赁市场惯例,取决于业主和租户双方的议价能力和生意性质。

他说,商铺业主更喜欢与租户建立信誉良好的长租关系,以确保稳定租金收入,而租户也会选择长租,做好租金成本控制。

“疫情期间,财力雄厚的零售商以低租金或续租租金条件,争取长租。

“至于面对现金流问题,购物商场现有的租户会要求缩短租约,以免陷入提前终止租约的法律纠纷。”

陈海信

取决客流量与供需

潘瑞莲表示,商铺的租赁市场须视客流量和市场供需而定,无法一概而论商场的租金定位。

若商场无法吸引人潮回流,却保持超高的商铺租金,会吓跑租户,空租率低影响商业价值,最终可能难以挽回昔日光景。

“以雪隆区为例,具备各式各样定位的商场,覆盖的消费群不同,因此商场的商铺租金无法逐一比较。”

不过,她也指出,疫情期间不少商场推出租金回扣措施,以减轻租户的资金压力,国门重开经济复苏后,商场已减少或不再提供租金回扣,因为这不是长远之计。

潘瑞莲建议,商场与租户沟通,同时积极强化营销推广,协助租户打响品牌知名度,吸引人流,商场与租户达至双赢的局面,携手走得更远。

据陈海信观察,零售商店的流动率也是因购物商场情况而异,有零售店在两年疫情中存活下来,但也有一些商铺却在市场重开后选择关门大吉。

商铺倒闭4大主因:

1:行动管控令结束后,业主调涨租金

2:竞争激烈,无法吸引消费者或食客量回到2019年的水平

3:人手短缺

4:商铺营运成本提高

力争新租户提高出租率

陈海信说,过去数年新开的购物商场仍在努力争取新租户,以提高商场空间出租率。

他以开斋佳节为例,国内旅游业复苏,也推高大城市和小镇购物商场的客流量;反之,一些依赖外国游客的零售业如吉隆坡中央市场、KLIA和KLIA2国际机场的零售业者仍未全面复苏。

“新加坡游客入境,也带动柔佛和马六甲零售市场复苏。”

他认为,零售市场需要时间复苏,因为许多因素超出大马政府的控制范围,中国游客来马是重要的旅游市场,惟中国政府持续采取清零政策,限制当地人出国旅游,无法搭上这波旅游潮刺激消费市场。

喜迎“满血复活”
商场人潮更胜疫前

今年4月国门重开,购物商场也终于迎来“满血复活”。

潘瑞莲透露,经济和消费逐渐复苏,截至10月,国内购物商场的人潮量平均达到80%,当然也有商场人潮更胜疫前荣景。

“比起疫情期间平均60%至70%的人潮,客流明显大跃步复苏。”

她形容,购物商场的客流逐渐步入平稳增长期,每逢周末或假日更是客流量翻倍,消费市场也是稳中向好,无论是商场或商场内的租户消化之前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租赁模式也出现调整。

陈海信指出,目前商场的客流量已回到2019年疫情前水平,但商场内店铺“双租”(租用率和租金价位)还没完全回到疫情前的好景。

“预计需等到2023年,商场的入驻率和租金价位才有望达到全面复苏。”

仅5州入驻率逾80%

根据国家产业资讯中心(NAPIC)发布的《2022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表现报告》,国内购物商场的租用率在过去两年疫情仍处于“跌跌不休”的处境,今年上半年的入驻率表现仍放缓,平均降至75.7%,全国815个中心可用面积增加至422万平方尺。

全国只有5个州属的购物商场的入驻率超过80%,而森美兰和马六甲购物商场的入驻率分别为67.1%及62.5%,敬陪末座。

分层地契失败率高
不鼓励投资商场零售店

在商铺投资出租方面,新加坡人、在新加坡工作的越堤族和本地人的目光大不相同。

陈海信说,新加坡籍投资者会选择他们较为熟悉的主要城市内,包括吉隆坡、雪兰莪、槟城、马六甲和新山的店铺。

“至于越堤族则倾向在所属的家乡投资开店。”

他表示,大马人在投资商铺有许多考量因素,分为4个类别,一些商铺是零售或办公室自用,还有一些则是投资有潜能的收租回报率地段如底层商铺、面向大路的办公室、角头间办公室等。

他说,另一种则是投资在居住或工作一带的较为熟悉的区域,也有部分是受到其他人(如亲戚、朋友和“产业大师”等)影响而去投资。

不过,他不鼓励投资购物商场的零售店,尤其是大马的购物商场分层地契较高的失败率,即使开设在主要城市,但不少在开业短期后无法生存下来,坐落在新山淡杯区的Capital 21世界广场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也有发展商搁置多年的情况,如吉隆坡的人民广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