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趋势

2021年08月31日

摩天大楼,
真正是一个“魔咒”?

摩天大楼被视为经济繁荣的象征,但现实是,地标大楼建成之时,往往是一国经济的衰退之日,因此被称为“摩天大楼魔咒”。

摩天大楼一直被视为城市的“标配”。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发布的《2018年高层建筑回顾报告》点出,中国各地共建成88座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占全球总数的61.5%;全球200米及以上的高层建筑总数达1478座,中国就拥有678座,占全球总数的45.9%。

上海中心大厦

对于很多政府而言,“第一高楼”能直接提升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发展,甚至提升政绩。但这些摩天大楼动辄超过10年的规划和建设周期,经济效益与投入成本之间的落差进一步抬高了参与门槛。

不过,中国国家发改委之前要求对超高层建筑严审,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以确保工程安全,各地方政府都有责任严格审核、控管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品质,尤其是超高层建筑。

网红地标 不再是摩天大楼

风财讯就点出,如果说城市“竞高”还有些“被迫”叫停的意味,那么,越来越多的网红城市则揭示了另一种趋势:以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地标的想法已经“过时”。

其实,那些更适应智能手机屏幕大小,更能在抖音、小红书上传播的建筑才是城市的“有效传播者”。

比如说,几年前,“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以一己之力让阿那亚一夜爆红,也改变了过去城市地标动辄直耸云霄的既有印象。

阿那亚的“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

眼下,阿那亚每年40万的打卡人群和1250人民币(约808万令吉)的人均消费,在释放着一个讯息:一味追求超高地标的传统思维,真的可以改改了。

越来越多城市受瞩目的地标,已经不是摩天大楼,而是小尺度的建筑,比如说重庆的洪崖洞到长沙的文和友,均非城市天际线的最高点。

洪崖洞已经是重庆火热的打卡地标。

不需要“帝国大厦”证明自己

在北京首届世界城市建设国际论坛上有人提出,要将北京打造世界城市,应建设类似纽约帝国大厦式的地标,作为北京现代商业文化的象征,不过当时也有反对声浪,认为北京并不需要一座“帝国大厦”来证明自己。

而且,摩天大楼实际上也存在许多隐患,是超高建筑运营的“烦恼”,不仅营收表现不好,也难以控制成本。

比如说,420米高的上海金茂大厦,建造投资成本高达每平方米2万人民币(1.29万令吉),每天用于大厦的管理费和维护费超过100万人民币(64.67万令吉)。

安全隐忧无法漠视

还有,各种危机,无法漠视。

总高355.8米的深圳赛格大厦在数月前突发晃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对此评价,尽管整体上讲,超高层建筑安全上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大型工程依然可能发生超出对现有自然规律认识之外的情况,作为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在一般建筑中很普通甚至不成问题的问题,在超高层建筑中往往会变成特殊问题。防火、防雷、防震、防风、防腐蚀、防塌陷……即便在“超高”要求下,任何一个问题的发生,对于超高层建筑都可能“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