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趋势

国内商场复苏慢 挑战多

2022年10月23日

报道:李治宏

打从去年底防疫开始逐步松绑,国内各大商场就逐步恢复昔日的人山人海好景,每逢周末或公共假期,商场内的停车位更是一位难求。

商场人潮或早已恢复2019年的荣景,但商场空间租用率和租金仍未复苏,过去几年加入战围的新商场更是挣扎求存。

长期对国内零售业展开深入研究的马零售调查行(Retail Group Malaysia)就预估,商场的租用率和租金率,将最快在明年才有望全面复苏。

事实上,踏入2023年,国内商场还面临6大挑战。

马零售调查行董事经理陈海信指出,国内大部分商场都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中“存活”下来,但如今却面临众多新的挑战,在在考验商场业主和租户继续存活的能力。

陈海信也是大马亨利行零售(Henry Butcher Retail)董事经理。他在大马亨利行2022年第四季季刊中一篇题为“在2023年全面复苏的路上”文章中,点出本地商场明年的6大挑战,分别是:生活成本扬升;营运成本上扬、零售价格调涨;人力短缺;入境旅游复苏缓慢;零售空间供过于求,以及全球经济衰退的可能性与日俱增。

1. 生活成本扬升

削弱消费者购买力

国内基本必需品和许多消费品今年来持续涨价,而零售商品的涨价,无可避免地导致国内消费者的生活成本扬升。

这意味着,国人手中的可支配收入相应减少,尤其是可用于购买非日常必需品与服务的钱。

这个不利因素,预料将在2023年持续侵蚀大马消费者的购买力。

与此同时,为了抗击通货膨胀,国家银行今年来已三度升息,这意味着国内购屋者每月需缴付更高的房贷还款。

陈海信认为,这或多或少会导致国人展延购买高价消费品的计划,而另一方面,利息走高也鼓励国人在银行存款,以获取更高利息回酬。

国行今年5月11日、7月6日和9月8日,各别升息25个基点,将其隔夜政策利率上调至目前的2.5%。

“另一轮的升息看来在所难免,而且预料会在近期内发生,这将进一步削弱大马人的购买力。”

2. 营运成本上扬 零售价格调涨

最低薪令吉跌增成本

今年5月1日起,国内每月最低薪金从原本的1200令吉上调至1500令吉,所有雇用5名或以上员工的雇主,都受影响。

这不仅令零售业者们,也令整个零售供应链相关业者的营运成本扬升。

结果,国内各地,包括小镇和乡区的各类消费品价格纷纷调高。

另一方面,俄罗斯与乌克兰战争至今没完没了,不仅重创全球供应链,也导致能源价格飙升,以及造成全球各地原材料和工业配件供应短缺。

尽管国内一些零售业者面临货源短缺的问题,更多业者更必须应对来货成本扬升的冲击,结果被迫调高零售价格。

过去几个月来,令吉“跌跌不休”,导致原材料和半制成品(以在大马生产制成品)进口成本上扬,进口制成品当然更不用说。

整体而言,国内许多商品的零售价格大多扬升。

3. 员工短缺

被迫提早打烊

员工短缺已造成许多零售商店销售下滑和被迫缩短营业时间。正如国内许多行业一样,零售业同时面临本地员工和外劳短缺,整个零售业都被冲击。

新元走强,导致柔佛州人力短缺更严重。这是因为新加坡也同样面对人力短缺问题,而当地雇主都有更雄厚财力,提供大马人非常富吸引力的薪酬。

陈海信说:“我们看到国内购物商场内的许多商店都张贴招聘通告,许多业者更阐明薪水和福利,也许是要加速招聘程序,以便更快地请到员工。”

“这些日子以来,商场内的商店短暂打烊和关上大门(例如店员外出午餐或上厕所)是司空见惯的事。商场业主和管理人也允许商店租户这样做,因为后者面临严重的人力短缺,这是过去经济好景时不曾发生的事。”

4. 入境旅游复苏缓慢

外国客未回流

旅游、艺术及文化部调高今年来马外国游客人次的目标至1000万人次,但这仍远低于2019年的2610万人次记录。

外国游客未大举来马或回流,影响极度依赖外国游客的购物商场和商店生意,吉隆坡中央艺术坊和国内各大国际机场,尤其是吉隆坡国际机场(KLIA)和吉隆坡第二国际机场(klia2)内的购物商场更是如此。

同样极度依赖外国游客,尤其是新加坡游客的柔佛州零售市场,却不可同日而语。

随着马新两国重新全面开放,大量的新加坡人像疫情般涌入柔佛,尤其是新山一带消费,已协助当地消费市场和零售业恢复荣景。

5. 零售空间供过于求

更多新商场落成

早在冠病疫情爆发之前,国内商场已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

各大城市包括吉隆坡、雪兰莪、新山、马六甲、亚庇等地的商场,都由于零售空间供应过剩和综合零售中心带来激烈竞争,而面临租用率疲弱的问题。

陈海信预计,到了明年,这个情况依然未能改善。

单是在雪隆两地,今年新张的12家新购物商场合共提供额外550万平方尺的零售空间。

而在2023年,预计将有另4家新购物中心落成,合共带来240万平方尺的零售空间。

6. 全球经济衰退迫在眉睫

3大经济体下行拖累

世界经济龙头老大美国经济已陷入技术性衰退,另一主要经济体欧元区则面临能源危机。

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则由于仍实行“清零政策”,经济持续放缓。

陈海信预计,这3大经济体的下行走势,将拖累大马经济今年第四季开始下滑,明年上半年也难望改善。

“这些主要经济体的经济下行,毫无疑问地将影响大马出口增长,进而影响大马人的净收入及消费者开销。”

巴生谷81.4%租用率微升

各大商场的出租率和租金率,双双仍未恢复疫前水平。

产业顾问公司NAWAWI TIE指出,在许多市郊和住宅区内商场吸引不少新的租户入驻下,巴生谷商场今年第二季的整体平均租用率稍微走高至81.4%。

根据另一家产业顾问公司大马莱坊,今年上半年,吉隆坡市中心的两大购物地标,即吉隆坡城中城阳光广场和吉隆坡柏威年租用率分别为93%及90.2%,平均月租则分别为每平方尺29令吉及25令吉,相较于2020年分别为33令吉及26令吉。

在吉隆坡市郊,谷中城购物广场和The Gardens商场这两座商场的租用率分别高达97.8%及90.7%,平均月租分别是每平方尺约13令吉及12令吉,同样比2020年各为15令吉及14令吉来得低。

至于雪州,双威金字塔购物广场和绿野仙踪商场的平均月租分别为每平方尺9令吉和4令吉,同样低于2020年的14令吉和5令吉。双威金字塔广场的租用率高达98%,绿野仙踪商场的租用率是76.2%。

新山上半年租用率71.6%

在柔佛,新山截至今年上半年的累计零售空间供应量约为2040万平方尺,整体租用率为71.6%。

根据国家产业资讯中心,即将完工的2座商场,即拉庆的SKS City Mall和Persada Annexe将合共提供约50万平方尺的零售空间。

新山福林园去年竣工的新商场福林商圈(TD Central)吸引了Maslee Express百货商店作为主要租户,而在该商业区设立的屈臣氏(Watsons)分店,更是全马首间提供得来速(Drive-thru)服务的屈臣氏门店。

槟租用率增至71.2%

在槟州,商场租用率今年首季处于71.2%,高于去年末季的70.9%。

槟岛乔治市商场的整体租用率会更高,今年首季处于74.4%,但同样未恢复疫情之前的水平。

特定主要商场底层零售店铺的月租稍微走高,今年首季,每平方尺月租介于4令吉70仙至最高达到48令吉,视个别商场、所在地点及店铺面积而定。

截至今年首季,槟州共有逾108家商场,合共提供约1960万平方尺的零售空间。

今年3月开张营业的Gurney Walk提供10万平方尺的零售空间,而双威嘉年华购物广场扩建计划则令其净可出租空间增至100万平方尺,并吸引了Jaya Grocer、海底捞、KAISON、Inside Scoop等许多新租户进驻。

槟州施工中或即将动工的商场,包括Sunshine Mall、The Light City Mall、槟城三井商场(Penang Mitsui Outlet)及峇都加湾的Klippa Batu Kawan。

其中,9层楼高的Sunshine Mall将拥有14万2000平方尺的零售空间,可设有412间商店和3500个停车位。该商场预计明年首季落成,目前已取得阳光霸级市场和GSC电影院作为主要租户。

Klippa Batu Kawan 的可出租面积高达160万平方尺,将可容纳超过300个品牌进驻。目前已承诺入驻的包括MR DIY、TMG Plus超市、Mr.TOY等。

下半年增215万平方尺

随着三井购物公园啦啦宝都(Mitsui Shopping Park Lalaport)及大马本土市集(Malaysia Grand Bazaar)落成,合共带来约100万平方尺的净可出租面积,巴生谷累积零售空间供应量已于今年上半年增至6609万平方尺。

而在今年下半年,另4家新商场或额外零售空间的落成或开张,将提供额外约215万平方尺的零售空间。

这包括布城IOI城市广场第二期(新增100万平方尺的零售空间)、巴生KSL Esplanade商场(65万平方尺零售空间)、吉隆坡Datum Jelatek零售商场(32万6000平方尺)及士毛月的EcoHill Walk(17万平方尺)。

明年落成4新商场

另一方面,其中4座预计明年落成的新商场,则预计将提供348万平方尺的零售空间。

这4间商场分别是坐落在吉隆坡市中心敦拉萨国际贸易中心(TRX)的The Exchange Mall、白沙罗高原的Pavillion Lifestyle Mall、吉隆坡汉惹柏路的118 Mall,以及甘榜峇鲁的M101 Skywheel商场。

零售业料增31.7%创新高

大马零售业预计今年可按年增长31.7%,创下历来最高的单一年度增长率。

陈海信指出,到了今年杪,大马零售业销售将回到2019年的疫前水平。

他说,零售业今年上半年录得非常强劲的增长,而市场对第三季的增长同样期望甚高。

马零售调查行早前已将零售业今年第三季按年增幅大幅上调至50.0%,这个高于原本预期的增幅,建基于去年第三季按年下挫27.8%的较低比较基础上。

他补充,马零售调查行预计零售业今年末季的按年增幅只有1%,这看起来偏低,但其实是由于去年末季录得高达26.5%的强劲增长,比较基础偏高所致。

相关新闻:

 

Categories趋势

零售业转型 商场开业潮回来了

2021年08月23日

报道:李治宏

零售业是疫情下受创最重的领域之一,
疫情升温及收紧管控,
令该领域复苏遥遥无期。

该领域去年按年萎缩16.3%,其中第四季萎缩幅度更高达19.7%,几乎等同于1998亚洲金融风暴时期写下的记录新低萎缩20%,到了今年首季仍按年萎缩9.9%。

不少零售业者不支倒下,但在这样的背景下,巴生谷却仍有更多的新购物广场将在今年底之前竣工,仍有不少零售业者继续扩充,有许多业者进驻各大购物广场,更有新的外资前来抢滩。

单是全国经济龙头雪隆地区,预计今年下半年落成的购物广场至少有8座,包括吉隆坡武吉加里尔柏威年、“三井购物公园啦啦宝都”(Mitsui Shopping Park Lalaport)、吉隆坡城中城Lot.91、Maju 主题购物广场、雪州KSL Esplanade 商场、Datum Jelatek等。

除了疫情和管控令中受惠最大而持续开设更多分店的杂货业者和便利店,也有不少各类零售业者扩充业务,它们包括连锁快餐店、连锁咖啡厅、连锁奶茶店、连锁五金与家庭用品店和连锁药剂行。

尽管深受管控令收紧重创,各大购物广场如吉隆坡城中城阳光广场、吉隆坡柏威年、谷中城、双威金字塔、1-Utama仍迎来大批新租户入驻,这包括首次登陆大马的日本Don Don Donki 连锁折扣便利店、Sandro Paris服装店等。

此外,还有多家购物广场翻新“改头换面“,以及零售集团转型或重塑品牌形象,在竞争加剧和艰辛营运环境中继续求存之余,也拥抱电子商务和新科技的大趋势,更好的迎战未来。

2霸市重塑品牌
新杂货零售进场

跨国产业顾问公司莱坊指出,改换新装的购物广场,包括坐落于吉隆坡闹市中心的星岭广场(Starhill)和飞轮海(Fahrenheit88)。

重塑品牌的案例则包括两大霸级市场集团特易购和巨人。其中,特易购是在泰国零售巨头Lotus入主后易名为Lotus Malaysia,并为购物者提供新的购物体验。

巨人在翻新旗下各分店之余,还多管齐下的推出各项新招数,包括推出逾2000个新产品、推介售价一律为3令吉的平价商店、开设迷你商店、设立进口食品专卖区等。

大马莱坊在《2021上半年产业重点》研究报告中指出,尽管零售业竞争加剧,但仍有新的杂货零售业者进场。

疫情之下,人民照常到商场购买食品和日用品。(档案照)

这包括主打健康环保意识的高档杂货业者Qra、富豪丹斯里林晓春和The Food Purveyor私人有限公司联手打造的新连锁高档杂货商店The Food Merchant等。

另一家产业顾问公司Nawawi Tie指出,美国著名连锁快餐店塔可钟(Taco Bell)在赛城开设了大马首间餐厅,并计划在蕉赖和双威镇开设另两间分店。

莱坊指出,疫情对零售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消费者购物倾向和习惯已大为改变下,特定零售次领域,包括杂货、便利店、家居改善和一些餐饮业者从中受益,持续扩充业务,店面越开越多。

网购加速网销版图

随着消费者在疫情中改变消费模式,转向网购,加速了零售业者采纳电子商务,扩大网销版图。

尤其是服装、家具与家庭用品及科技产品等在收紧管控期间不准营业的非必要领域,业者别无选择,唯有往线上发展。

线上线下无缝结合

莱坊指出,由于疫情何时结束短期内仍看不到尽头,零售业者料将加强线上和线下结合的营运策略,为消费者提供无缝的消费体验。

这意味着实体店和线上平台不仅将共存,还将相互配合、相辅相成。

Nawawi Tie指出,购物广场和零售租户也必须提供革新的店内体验,例如个人化和数字转型的体验,以吸引更多购物者。

莱坊指Aye Solutions私人有限公司在其大马首间店面运用人工智能,让消费者在更卫生和安全的环境下购物;Focus Dynamics则和LKL International有限公司联手开设符合最新生活方式的药剂行,通过取药和交递服务电子化的数字平台,提供迎合最新需求趋势的产品和服务。

此外,不少传统实体零售业者则和虾皮(Shoppe)和Lazada等网购平台合作推出网上消费活动。

超市集团永旺也通过推出数字平台,以及通过其云端厨房协助中小型食品业者在其应用程式和网站售卖食品。

巴生谷商场上半年
“双租”一涨一跌

由于主动为深受疫情打击的租户提供租金折扣市场行销支援,购物广场的收益深受打击,租金收入也下跌。

不过,各大主要商场的租用率保持平稳。其中,吉隆坡市中心两大购物地标即阳光广场和柏威年的租用率分别保持在97%和96.5%的可观水平,但广场内零售空间平均月租双双下跌,分别跌至每平方尺33令吉及26令吉,疫前即2019年则各为42令吉及29令吉。

吉隆坡市郊方面,谷中城及The Gardens的租用率分别保持在99.7%及91.8%,但平均月租同样分别下跌至每平方尺约15令吉和14令吉,2019年则各为18令吉和16令吉。

至于雪州主要商场,双威金字塔和绿野仙踪购物广场的租用率各为97.8%及85.2%,平均月租则分别下跌至每平方尺14令吉和5令吉,2019各为17令吉和7令吉。

迈向科技零售空间

零售市场和零售产业领域何时复苏,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疫情演变和整体经济走势。

零售空间供应不断增加,加剧供应过剩局面,加上疫情重创经济,当前反而对零售租户有利,包括业主们提供诱人的租约配套和利率处于史上最低。

电子商务当道和疫情新常态下,传统实体零售店仍有立足之地,但角色将有所改变,即从买卖场所变成采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的零售空间。

在冠病社区传染的现象加剧之际,高度数字化和自动化的零售空间,反而提供便利又安全的购物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