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大院 是堡也是城
2022年03月17日
“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
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
王家大院,有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之美誉,始于豆腐作坊的传奇。
明清两朝的三百余年间,王家于中国山西灵石县的静升古镇,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宅邸。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的建筑格局,比故宫还足足大了十万平。
王家大院以前堂后寝的建筑风格为主,东、西边的建筑群左右对称,从低到高,充分依据尊卑贵贱有等,上下长幼有序,内外男女有别的中国传统礼制依山而建。

大小院落共123座,有一千余间的房屋,聚族而居,据学者研究可能是因为当地处于战乱频繁的时代,因此群居适合自保,防御强。
虽不如故宫富丽堂皇,但实质贵精不贵丽,有自然质朴的大气。

王家先祖王实,只不过是个在山西太原小镇开豆腐坊过活的农民,因生活困苦举家迁至静升,经营小小的豆腐作坊,后来生意不错,逐渐开始投资各种生意。
王家后人接着通过人脉开始打通边贸,把中原特产贩售给不远处的少数民族,王家也因此风生水起!

迈入清朝,王家便弃农经商,在经营皮货和骡马生意的后人,借助优势向朝廷捐献军马,筹集军粮,深得康熙赞赏,因而正式向官场迈进。
王家大院东边的一片院楼称为“高家崖”,便是由王家第十七代、当官的兄弟俩,于清朝嘉庆年间(约1796年)耗时16年建成,大小院落共35座,房屋342间。
同是当官,但修建宅邸时依然不忘遵守传统礼节。

身为四品官的弟弟王汝成,比哥哥王汝聪官位高,因此弟弟的院落门楼虽比哥哥的门楼矮一截,但面阔三间,很有气派。哥哥的门楼看似高大,但却为单间。

前厅大堂提供了宽裕的空间接待贵宾,后院才是起居室。主院居中,一楼正房为长辈居所,顶上是祭祖堂,还有各自的厨院、家塾院。

一层厢楼为儿子媳妇居住,二层才是小姐闺房。共用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等设施则分布左右两侧,整个区域的建筑布局非常规整。



这片区域建得早,属王家长辈们的住区,在乾隆年间(约1739年)起修建成88座院落,共776间房子,依地势层层递进,壮观又隐秘。


王家在兴旺发达的路上不忘以商兴学,宅邸处处都能见到代表文化和气节的建筑元素。

王家大院内,凡堂必有楹联,凡门户必有匾额。一联、一匾、一句隽语,无不贯注着深深的文意,警惕后人时刻规范自己的行为,识礼守制,紧遵祖训。

尤其院落中以“三雕”闻名,既是砖雕、木雕和石雕,并刻有大量的竹子、琴棋书画、灵狮等等。
透过各种象征和隐喻将山石水舟、典故传说等等呈现于世,工艺细致,文气绵延,提醒世代人以商起家的王家是地道的书香门第。


宅邸内的家具保留完整,不乏蕴含几千年历史的文物珍品,其中包括嘉庆年间颁发给王家的一道圣旨及功牌。



据史记,王家鼎盛于康熙、乾隆、嘉庆年间,经商边贸,开设店铺,财力雄厚便回老家扩建大宅,甚至在当地办义学,设义仓,修桥筑路、蓄水开渠、赈灾济贫等,可说善举不断。

然而在清道光年间(约1820年)起便逐渐衰败。王家大院独特的建筑文化,宛如历尽沧桑的荣耀老者,向世人显示着丰厚的历史印记。
如今青砖黛瓦间,早已人事已非。王家大院已成中国重点保护文化遗产之一,并定期保养修复,开放部分宅邸供大众参观,追忆当年王家的兴盛,也不忘远古之近的中华传统美德。







资料和图片源自:搜狐、乐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