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趋势

零售新业态 工业单位势头旺

2022年02月21日

【产业大革命 业界大作战】(下篇)

独家报道:黎添华、李治宏

产业界革命已经开展
未来会是怎样一个情况?

打从零售业者开始从商店或购物中心转向轻工业单位、幼教领域从花园住宅转向商业单位后,产业界的革命早就在一场“六亲不认”的节奏中开展。这还不包括早前酒店业的大转型,以及各种房产单位的新兴经营模式。

换言之,无论我们喜欢与否,这场“产业大革命”已是大势所趋,甚至还左右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

购物中心一应俱全,消费者可以同时进行多个不同的消费用途。

然而,对产业界人士来说,他们却又不同的解读。他们有的以不变应万变,有的风风火火地展开天翻地覆的调整甚至转型,似乎这场革命不会有输家,更找不到赢家,因为大家只是顺应局势,调适出属于自己的步伐。

根据产业界人士,零售业目前出现一种新的趋势:部分零售租户,尤其是餐饮业者、服装/运动品牌、健身中心等等,已经或计划从以往集中在购物商场和商业区店铺营业,改为到工业单位(Industrial Lots,例如轻工业厂房)营业。

除了租金比购物商场便宜之外,工业单位的空间更大,而且可以同时作为展示厅/陈列室、货仓、物流、配送中心和零售门市,为商业客户和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和便利,而这是购物中心做不到的。

换句话说,购物广场可能已经或将会因此流失一些零售租户。

然而,对马来西亚房地产发展商会(REHDA)马六甲分会主席拿督吴俊兑而言,业者或投资者,或许首先必须先厘清土地的用途。

“购物中心是属于商用产业,通常建立在商用产业地段上。”

与此同时,零售商店即使要撤离购物中心,转租工业单位营业,但其实他们未必能在那边做门市生意,因为这取决于地方政府是否批准。

他说,从消费者的心态而言,有多少人会特地驱车到工业区购物,也是一大疑问。

吴俊兑

个别品牌策略

“除非是个别品牌的策略,而且有关品牌很特别,消费者才会特地驱车到工业区去购买有关产品。

“否则,消费者还是选择会去购物中心。毕竟购物中心一应俱全,消费者可以同时进行多个不同的消费用途,例如在百货公司或超级市场买东西、在餐馆用餐、在电影院看电影等等。

“所以我认为,这可能是个别品牌的策略和做法,不会形成一股购物中心租户纷纷撤出,搬到工业单位营运的风潮。”

工地拥有权转换税更高

从现实面来考量,工业单位的土地拥有权转换税也比商用产业来得高,再加上要经营门市生意,必须有足够的停车位,因此,购物中心租户转到工业单位营运门市生意的可行性不高。

除非整个工业区转型,变成一个商业区,那就另当别论。

举个例子,在吉隆坡孟沙,过去这里是纯住宅区,过后逐渐蜕变成一个集高尚住宅和商店的城镇,但这是涉及整个地区的转型。

“然而,以当前国内的经济大环境下,有多少个工业区会进行这样的转型?”

他也强调,这其实涉及市场供应和需求的问题,除非当地有很大的需求,当地的工业单位才会改成零售业者的商用产业。

“例如,进行直播带货、货仓、物流等,而消费者不必上门的生意,则可在工业单位营业。”

生意模式决定营运空间

绿盛世(Eco World)南马区经理潘炎展认为,零售租户弃购物中心,转到工业区营运会否成为一个趋势,其实要看个别商家的生意模式而定,目前难以一概而论。

例如一些行业的零售业者,不一定要在购物中心营运,而且需要较大和可以灵活调度的空间,那么就可以转到工业园营业。

他指出,在柔佛新山、古来等地,就有一些工业园已提供类似的便利,而吸引了一些零售业者进驻。

“这些零售业者转到工业园营运,一般上是买下或租下整座建筑物,在自己的建筑物内营运,可自由、灵活的调整和善用营运空间,不像在购物商场内营运般有所局限。

“尤其是那些需要创意、富有创意的领域,在自己的建筑物内营运,创意不会被局限。”

因此他强调,零售租户弃购物商场,转到工业园营运,最主要因素不是因为租金较便宜,而是出于商业模式的考量。

“而且,在购物商场内的客户,和在工业园营运的客户有所不同。如果本身的业务模式吸引的是可到工业园消费的客户,这类零售商就可能不在购物中心,而是在工业园营业。”

潘炎展

发展商不“弃商转工”

发展商未来会否因此少建商用产业,改为多建工业产业?

吴俊兑和潘炎展异口同声的直言:不可能。

吴俊兑分析,发展商如果因为市场对商用产业有更大的需求,可以干脆直接在商用土地上兴建更多的商用产业,而非把商用地段转换成工业地段,因为工业地段的土地拥有权转换税远比商用地段来的高。

工业单位需更大缓冲区

而且,兴建工业单位,必须备有更大的缓冲区。

“站在发展商的观点,就算有更多人要使用工业单位来进行商业门市,也不必把商用地转成工业地,而是干脆在商用地段上,用另一种方式来做。

“例如,市场需要空间更大的商用单位,那好,我身为发展商,就兴建面积较大的店铺,而非转换土地用途,在原商业地段上盖工业单位,然后租给人做门市生意。

他解释,毕竟,工业单位的建设必须符合更多的条件,例如要有良好的排水系统、更多的工业单位相关要求等。

“除非有关地段原本已经是工业用途,但市场没有需求,那么发展商可让有关工业区转型,变成一个商业区。

“但如果是一个新的发展项目,一切从零开始,发展商不可能这样做(兴建更多的工业单位,但却是用作商业用途)。”

潘炎展也认为这样的发展趋势不太可能发生。这是因为发展商在展开综合发展项目时,一定会顾及整个项目各类产业的平衡发展,所以不会在未来因此少建商用产业,多建工业单位。

“当然,不排除迎应时代的发展下,未来发展商兴建新的商业单位时,可能是以不同的概念进行。”

商场实体购物经验难取代。

商场实体经验难取代

商业单位如购物中心、商店等会否会越来越乏人问津,甚至被市场淘汰?

潘炎展认为,无论时代如何转变,购物中心始终有它继续存在的价值。

“毕竟,购物中心提供的实在体验,是网购或工业园无法提供和替代的。”

“所以,那些消费者强调实在体验的零售领域,未来仍需要在购物商场内营运,或至少在其他物业营运的同时,在购物商场内保留一个据点。

不过,他表示,那些不讲求亲身体验和感觉的零售业者,则可以转到工业园或其他门市营运,毕竟工业园可以同时提供货仓、物流集散等“一条龙”服务,营运空间和灵活度较大,这是在购物中心营运所无法拥有的优势。

地点组合决定商场成败

马来西亚购物中心协会第一副会长潘瑞莲分析,基本上,购物中心是一栋或多栋建筑物内的零售商店、餐饮和娱乐景点集合点。无论是坐落在市中心还是郊区或工业建筑中,都不是至关重要,最重要的是其所在地点,以及是否方便到达,以及有足够的选择和产品组合。

“没错,在购物中心里,租户进进出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这是购物与零售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

她指出,零售商将根据许多因素,包括当地消费市场的形态、购物商场内的租户类别等,作出抉择和决定,而这必须以购物者到这些场所是否仅为了购买特定商品来权衡利害关系。

另一方面,购物商场则拥有更多、更大的“磁铁”,提供许多的选择,以吸引消费者,而在商场内购物完全是一种体验。

潘瑞莲

重构空间品牌

作为应对流失租户及顾客的策略,一些购物中心试图转型,通过“资产提升计划”,包括广场内空间重新构造、翻新及品牌重塑,为购物者提供新的购物体验,以迎合消费者偏好转变的趋势,确保在竞争激烈的零售领域中继续求存。然而对潘瑞莲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的改变。

她分析,购物中心从最初的街头商店演变成今天的模样,例如从上世纪70年代的安邦购物中心、第一购物中心等国内最早期购物中心的模式,演变成今天综合发展项目内或坐落在吉隆坡市郊的大型购物商场,例如双威金字塔购物中心、武吉加里尔柏威年广场、三井购物公园啦啦宝都,以及吉隆坡金三角地带的各大购物商场。

“购物中心还需要不断翻新,以保持现代感和新颖性,并保持对购物者的吸引力。 同样的,零售商也将继续改变他们的商品和服务,以迎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消费口味,继续吸引顾客。”

体验式购物魅力难挡

尤值一提的是,潘瑞莲认为,与单纯的网购相比,逛商场有“体验式购物”的魅力。当商场和零售商所提供的各种吸引力,吸引了消费者从嗅觉(例如食物、香水)、触觉(纺织品)、视觉(商场的大厅装饰)、听觉(音乐)再到味觉(餐饮店)等感官,消费者将继续前往购物商场光顾。

例如,广受欢迎的购物商场,通常会在节日期间装饰其大厅区域,并举办各类活动,例如独特的数字科技表演等,这些将吸引消费者前往拍照“打卡”、参与商场内的活动,并在社交媒体上广传分享。

“我们坚信,购物中心将继续存在,不会被时代淘汰;零售商们将继续灵活变通,通过扩增实境及其他先进的零售相关科技,来持续的吸引消费者光顾。”

洞察商机捉住契机

无论我们认同与否,产业界革命已经开展,至于未来会是怎样一个情况,各界也有各自的表述。

这也是为何,目前业界中有人大张旗鼓地作出大动作转型,有的则采取以静制动的方式来应对。

而不管您是属于静观其变者,抑或胸有成竹的一群,或许,目前我们应该做的就是透视这背后的原因,并再洞察里头的运作逻辑之际,探寻一个契机,然后一步步沉稳应对。

相关新闻:
品牌集合 厂房蜕变商业地标

Categories趋势

品牌集合 厂房蜕变商业地标

2022年02月14日

【产业大革命 业界大作战】(上篇)

独家报道:黎添华、李治宏

工业单位打造品牌专门店,
摇身蜕变网红打卡地。

许多人都喜欢逛街,但,我们却可能没察觉,一场来自产业界的革命,已悄悄地开始了。

过去,我们喜欢在购物广场闲逛和购买日常用品,如今我们却似乎更喜欢在连锁店铺内消费;以前,我们喜欢在购物广场消费,现在设立在工业单位的品牌店面,似乎更受消费者热捧。而购物广场则一步步转型,以另一种方式融入在我们的日常里……

轻工业单位日益看涨。

《产业大革命,业界大作战》今期和下期,就为您剖析这一层层转变的前因后果,带您窥探出未来的产业轮廓。

沈颂能

或许您也有这样的经验,宜家(IKEA)成了我们假期到访一游的地方。我们不仅可以在那里购物,还能逛街、吃饭,甚至像网红那样打卡。

显然的,类似宜家这样的品牌店面,俨然已从单纯的购物地点,转变成了消费者休闲的好去处。

另一边厢,对业者来说,以工业单位打造的品牌专门店,除了可以是零售门市(Retail Outlet),同时更作为展示厅/陈列室(Showroom)、货仓(Warehouse)、物流(Logistics) 和配送中心(Distribution Centre),为业者带来一站式的服务和便利。

不仅如此,其面积除了更大之外,租金也较购物广场来得便宜。这也是为何,工业单位开始日益被热捧。

大马莱坊(Knight Frank Malaysia)资本市场执行董事沈颂能接受《南洋商报》访问时就指出,未来将会有更多品牌都朝这方面的模式发展。

“多重租客”合乎成本效益

除了类似宜家的店面模式将越来越多外,沈颂能也透露,目前中国、台湾、日本等区域也出现“多重租客”(Multiple Tenants)的运作模式,即多个品牌合租一栋大型工业单位,然后再以类似“宜家”的方式运作。

如此一来,各大品牌的产品可以共用同一个货仓和物流中心,也更合乎成本效益。

“这些工业单位可以是3至4层楼设计,然后里头为专为各品牌打造的展示厅、零售处、货仓、充足的停车位,甚至内设食堂及图书馆。”

他进一步表示,各大品牌产品可以是不同类型,却又相互辅助的。例如,一个卖健身器材、一个这是运动服饰及用品品牌,另一个则可以是健康食品品牌。这不仅能为彼此的顾客带来附加价值,进而相互带动业绩。

此外,一些相同品牌也能结集在同一工业单位内。他举例,以运动健身为例,各大品牌集中在在一工业单位后,里头还能打造室内球场、健身区、饮食中心、健康咨询等,让运动与健身爱好者都能获得一站式,且更多样化的体验。

另外,目前一些轻工业单位也被租来充当“云端厨房”(Cloud Kitchen),以及专为线上购物顾客配货的货仓——“幕后店”(Dark Store)。

潘瑞莲

购物商场与时并进

尽管购物广场或店铺的零售门市因此受到冲击,但广场经营者绝不会坐以待毙。这也是为何,我们开始发现,购物广场已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转型成了我们生活最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首先,当越来越多的零售业者开始迁出购物广场之际,越来越多的餐饮品牌却陆续迁入里头。过去几年,我们更也已经习惯了将购物广场变成我们运动、休闲、娱乐、甚至是美容、美甲、美发的去处。

其次,由于拥有较多的停车位,以及各类设施齐全,应有尽有,一些单位更成了部分企业的办公室。

马来西亚购物中心协会第一副会长潘瑞莲就表示,经过过去数十年来的演变,时至今日,购物商场早已不仅是消费者购物的好去处,它也同时提供休闲与娱乐、饮食及各类服务等,让消费者到购物商场时可以一次过做许多事情。

“今天的购物商场是一个社区中心,吸引社区内的所有人,不仅是为了购物,而且是附近所有商业与休闲活动,甚至包括教育、医疗服务、交通等的一个中心点。”

商场内“解决”一日三餐

就因为这样,打工族每天的午餐和晚餐,甚至一日三餐都可以在购物广场内“解决”,更可同时在购物中心内一次过完成健身、美容、美发、唱歌、看戏等活动。

潘瑞莲直言,购物商场一直与时并进,将继续根据当前的购物趋势作出应变。

她说,购物中心也是许多包括办公室、酒店、住宅、会议中心等在内的大型综合发展项目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若和单独的零售店铺相比,这些设施都会吸引更多的人潮,进而带动商场的人流量。

“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购物商场提供各类设施和支援服务,例如停车场便利、市场行销支援、安全行动指南与支援,也提供稳定的客流量、游客聚集点和其他许多可以更迅速拓展业务的合作机会,有越来越多的零售商从购物商场外的商店,搬迁到购物商场营业。”

购物广场目前多以“现场体验”来吸引人潮。

快闪店成新时尚

潘瑞莲强调,零售品牌如果要在工业单位取得成功,它必须是本身零售市场的“品牌领导者”,否则将无法吸引购物者。

这是因为不同零售领域的零售商,有着许多不同的零售模式,取决于其所提供和售卖的产品或服务而定。

“在大马,大部分的零售商都是中小型企业,它们仍需要一起在购物商场内营运的协同作用。事实上,如果在工业单位内营运的零售商店,发展成为集各类商品于一炉的“中心”,那么它们本身最终也将演变成一个购物中心。”

此外,快闪式商店确实也成为其中一股新时尚,因为购物商场和零售租户们都尝试推陈出新,推出更多新的商品和行销方式。而这股趋势将会持续,因为有许多新的零售商尝试进入市场,而疫情导致市场信心疲弱下,购物商场业主和零售租户们可能,都无法对长期租约作出承诺。

不难发现,当品牌迁入工业单位呈献更精专的一站式服务后,广场则以体验式模式,继续走向更多元,且全面贴近生活各个层面的发展方向,彼此各自精彩,却也不抢对方的客源。

陈胜贤

幼儿园托儿所迁商区

除了购物广场和轻工业单位开始出现微妙的转变外,过去基于要惠及家长的缘故而多设立在住宅区的幼儿园、托儿所、补习班、安亲班,都开始慢慢迁往商店。

大马私立教育企业家公会秘书陈胜贤就表示,类似的情况是因为住宅单位的限制太多、申请要求严苛,如需要获得邻居同意经营、更新执照时也得获得邻居同意。

再来,越来越多的围篱设计的单位也对业者带来不便,因此业者才开始前往商业单位。这除了方便业者经营外,更也为父母们带来许多好处。比如,在接送孩子后,能在商业店面处办理生活琐碎事物,又或直接在那用餐。

也因如此,不少发展商在推出城镇项目时,都会考虑打造商业单位,而这些单位中又会先与幼儿园、托儿所、补习班、安亲班等业者进行沟通,好打造符合业者需求的设计。

据悉,由于涉及幼儿,因此相关单位在建筑及装潢设计上,必须得有更严格的卫生与安全要求,如,靠近逃生梯,楼层不能太高、走廊尺寸得更宽等。

有趣的是,花园住宅不见郎朗读书声后,其他生意却又涌入进来。这些业者计有美发美容、餐饮、连锁杂货品牌等。

以槟岛西南区的新港为例,面向大路的住宅单位,如今已变成了咖啡厅、海鲜馆、修车厂、冷冻海鲜火锅专卖店,尽管规格不大,但却反映出业者的另一种策略。

除了迎来更多早前鲜少涌入的新领域业者外,商业单位的新篇章还能再超乎我们的想象。有别于过去看到的普通商店、陈列室(Showroom)或旗舰商店(Flagship Store),如今零售业者也会随着各自的产品、服务和销售模式,作出另一种程度的空间调整,如有的将零售店面转成特定用途商店(Feature Store),有的成为快闪式商店(Pop up Store)。

幼教业者开始迁移花园住宅。

酒店改成学生宿舍

从工业单位与商业单位的关系大互转,以及住宅单位和商业单位的互动来看,不难察觉,产业界开始出现了一种大逆转,严格来说更像是一场产业界的革命。

有趣的是,这场革命也延伸到其他产业领域,如酒店。

据本报探悉,国内不少酒店早前因疫情倒闭后,如今多被收购改成其他用途,如,学生宿舍、坐月中心,有的甚至转型成了办公室,或共享空间。

这种转型不仅能“救济”酒店业者,同时也惠及投资者。首先,酒店单位的基本房型格局相当适合打造学生宿舍、员工住宿、坐月中心、病老院等,因此投资者无需再耗资进行装修。

其次,其设施如大厅、健身室、餐饮,甚至是清理服务等,也都方便业者的经营。

另外,一些酒店也开始以分包方式,转售予不同的投资者,让各自业者投资经营。其中,在槟城丹绒武雅就有3星级酒店转租予3位投资者,分别用来经营民宿、共享空间、学生宿舍。

此外,靠近新关仔角一带的服务式公寓,也因为疫情经营不下去,最后转售予多个单位分包经营。

显然的,各别产业已经开始随着时局的演变,而做出了相应的转型,好得以继续经营下去。但发生在产业界的革命其实也在左右着社会的经济活动,以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业者不能不洞悉这里头的运作与背景,好从中调适出一个新的经营模式,而民众更了解自己生活的转变,其实正与这些运作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