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莱曼
Rahim & Co研究总监,ICVS、MRISM、MPEPS、FBVAM
生活成本上涨
影响租购能力
今年6月中旬,雇员公积金局(EPF)与马大社会福利研究中心(SWRC)合作的“2022/2023我的预算”报告面市。报告显示,与2020/2021年比较,生活成本上涨了。
单身人士的生活成本涨幅介于0.9%至3%;需要养孩子的已婚夫妇,生活成本涨幅介于1.2%至2.9%。
在巴生谷,单身人士每月的生活费介于1930至2600令吉之间,视他/她是公共交通乘客或是车主而定。
育有2名孩子的夫妇,每月全家的生活成本约6890令吉。
衡量生活优先次序
当人们努力追求舒适生活,生活成本高涨的担忧却时时在脑海中萦绕,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各种需求的优先次序,以符合个人的收入与支出。
关于购买房子,拥房的目标当然是理想的,但很多人可能会先租房,储蓄够钱了才买屋。
不管怎样,房价或租金多寡,取决于房子的大小,说白一点,就是房子越大,租金就越贵。
那么,人们可以做些什么使房价更低?就是建小一点的房屋。
真的那么简单?人们在追求合理价格的同时,也希望拥有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包括居住在面积合适的房子。
现在问题来了,要怎样缩小房子的规模,以便购屋者买得起,却还要让人住得舒适,且吸引人?
共享生活空间的条件超前许多,鼓励并营造共享住宅内的社区感。
共享生活空间
鼓励分享设备
其中一个可能性是共享生活空间,就是由几个人共同居住在一个住宅单位,共享设备和便利。
共享生活空间(Co-Living)并不是新概念,一般的学生宿舍和租屋就是这种模式。
从学生宿舍和租屋演变,今时今日的共享生活被视为从传统的框架中升级,拥有完善的设备,且由专业的服务供应商来管理。
传统的租房,仅是租一间房和共用区域,例如客厅、厨房和浴室。
共享生活空间的条件超前许多,鼓励并营造共享住宅内的社区感,譬如提供共用的休息室、娱乐室,以及数字游民工作空间。
不过,房子多小才算小?
微住宅策略性设计简洁实用
另一个跟房子大小有关的概念是微生活,就是在设备齐全的小单位生活,一间比普通单位还小的住宅,通常小过500平方尺。
微住宅只有一房,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专设计给单身人士,配备完善的生活设备,例如睡房/客厅、浴室和小厨房。
设备齐全的一房小住宅,讲究的是多用途和策略性的设计,营造实用、简洁和多层次空间。
室内设计和家私几乎是多重功能和灵活的,只要小改动,就能切换房间的功能。比如置物墙、隐藏或夹层式的床位,还有可折叠台面。
住进多功能的狭小空间看起来很酷、前卫又新奇,现实是在又小又封闭的空间长住,容易让人感觉拥挤和窒息。
这种在小空间引发的不适感和压力,在历时2年的行动管控令期间,是许多人的切身体会。
微住宅的另一个潜在问题是有限的收纳空间,租户根本不能够拥有太多东西,包括步入式的衣帽间、单一的储物室、厨房和饭厅。
不管你多么地创新和创意,最大限度地善用每一寸空间,到最后也只有500平方尺来挤进所有的必需品。此时此刻,共享生活可能是解决之法。
两种房型各有优点
在共享生活空间,除了自己的卧室兼更衣套房,其余的日常空间需求,例如休息室、厨房、饭厅、娱乐和工作,都在共用区域让租户随时享用。
这些设备分布在个别房间,而且是共用的,因此租户不必挤在一间房里,唯一感到为难的是,只有卧室能保留隐私而已。
跟微住宅相比,共享生活给人的印象是住在较小的单位,一般少过100平方尺,不过,租户可以享用一系列更大的空间,来满足每天的需求。
共享生活提供了完整的家居设备,适合善于社交的人。微生活则让你在小小的住宅里拥有完全的隐私,适合宅男宅女。
两者的共同点,是提供可负担的租房替代方法,同时为了购买梦想的家而储蓄。微住宅方面,住户可以选择租房或买房,等它升值。
发展商需时改进迎合市场
展望未来,就如世界经历前所未有的大流行病,迫使生活优先次序和需要不断演变。不管是微生活还是共享生活,都对普遍面对的负担能力问题,提供了各自的解决方案。
尽管大马还不至于像日本和香港那样土地稀缺,可负担却成为大马人持续面对的问题。
举凡新想法和概念都需要时间被人接受,服务供应商也要一些时间来调整和改进,以符合本地人的偏好和口味。
生活方式随科技改变
来到实际应用的层面,关于共享生活和微生活的便捷与实惠,无可否认两者都带来许多好处,但是人们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更小、多功能和以社交为重的居住环境。
不是说你没有希望拥有大的有地房子,不过新的一代逐渐步入成年期,随着科技进步,生活方式跟以往不同,他们的喜好也随之改变。
祖辈热心追求的东西,可能对未来世代没有太多价值。很多实体物件和储存方式慢慢地转移到线上和多功能设备,迫使单一功能的小工具被淘汰,理想居住环境的概念也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