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意见

共享生活与微住宅未来新趋

2023年08月20日

苏莱曼
Rahim & Co研究总监,ICVS、MRISM、MPEPS、FBVAM

 

生活成本上涨
影响租购能力

今年6月中旬,雇员公积金局(EPF)与马大社会福利研究中心(SWRC)合作的“2022/2023我的预算”报告面市。报告显示,与2020/2021年比较,生活成本上涨了。

单身人士的生活成本涨幅介于0.9%至3%;需要养孩子的已婚夫妇,生活成本涨幅介于1.2%至2.9%。

在巴生谷,单身人士每月的生活费介于1930至2600令吉之间,视他/她是公共交通乘客或是车主而定。

育有2名孩子的夫妇,每月全家的生活成本约6890令吉。

衡量生活优先次序

当人们努力追求舒适生活,生活成本高涨的担忧却时时在脑海中萦绕,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各种需求的优先次序,以符合个人的收入与支出。

关于购买房子,拥房的目标当然是理想的,但很多人可能会先租房,储蓄够钱了才买屋。

不管怎样,房价或租金多寡,取决于房子的大小,说白一点,就是房子越大,租金就越贵。

那么,人们可以做些什么使房价更低?就是建小一点的房屋。

真的那么简单?人们在追求合理价格的同时,也希望拥有适宜居住的生活环境,包括居住在面积合适的房子。

现在问题来了,要怎样缩小房子的规模,以便购屋者买得起,却还要让人住得舒适,且吸引人?

共享生活空间的条件超前许多,鼓励并营造共享住宅内的社区感。

共享生活空间
鼓励分享设备

其中一个可能性是共享生活空间,就是由几个人共同居住在一个住宅单位,共享设备和便利。

共享生活空间(Co-Living)并不是新概念,一般的学生宿舍和租屋就是这种模式。

从学生宿舍和租屋演变,今时今日的共享生活被视为从传统的框架中升级,拥有完善的设备,且由专业的服务供应商来管理。

传统的租房,仅是租一间房和共用区域,例如客厅、厨房和浴室。

共享生活空间的条件超前许多,鼓励并营造共享住宅内的社区感,譬如提供共用的休息室、娱乐室,以及数字游民工作空间。

不过,房子多小才算小?

微住宅策略性设计简洁实用

另一个跟房子大小有关的概念是微生活,就是在设备齐全的小单位生活,一间比普通单位还小的住宅,通常小过500平方尺。

微住宅只有一房,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专设计给单身人士,配备完善的生活设备,例如睡房/客厅、浴室和小厨房。

设备齐全的一房小住宅,讲究的是多用途和策略性的设计,营造实用、简洁和多层次空间。

室内设计和家私几乎是多重功能和灵活的,只要小改动,就能切换房间的功能。比如置物墙、隐藏或夹层式的床位,还有可折叠台面。

住进多功能的狭小空间看起来很酷、前卫又新奇,现实是在又小又封闭的空间长住,容易让人感觉拥挤和窒息。

这种在小空间引发的不适感和压力,在历时2年的行动管控令期间,是许多人的切身体会。

微住宅的另一个潜在问题是有限的收纳空间,租户根本不能够拥有太多东西,包括步入式的衣帽间、单一的储物室、厨房和饭厅。

不管你多么地创新和创意,最大限度地善用每一寸空间,到最后也只有500平方尺来挤进所有的必需品。此时此刻,共享生活可能是解决之法。

两种房型各有优点

在共享生活空间,除了自己的卧室兼更衣套房,其余的日常空间需求,例如休息室、厨房、饭厅、娱乐和工作,都在共用区域让租户随时享用。

这些设备分布在个别房间,而且是共用的,因此租户不必挤在一间房里,唯一感到为难的是,只有卧室能保留隐私而已。

跟微住宅相比,共享生活给人的印象是住在较小的单位,一般少过100平方尺,不过,租户可以享用一系列更大的空间,来满足每天的需求。

共享生活提供了完整的家居设备,适合善于社交的人。微生活则让你在小小的住宅里拥有完全的隐私,适合宅男宅女。

两者的共同点,是提供可负担的租房替代方法,同时为了购买梦想的家而储蓄。微住宅方面,住户可以选择租房或买房,等它升值。

发展商需时改进迎合市场

展望未来,就如世界经历前所未有的大流行病,迫使生活优先次序和需要不断演变。不管是微生活还是共享生活,都对普遍面对的负担能力问题,提供了各自的解决方案。

尽管大马还不至于像日本和香港那样土地稀缺,可负担却成为大马人持续面对的问题。

举凡新想法和概念都需要时间被人接受,服务供应商也要一些时间来调整和改进,以符合本地人的偏好和口味。

生活方式随科技改变

来到实际应用的层面,关于共享生活和微生活的便捷与实惠,无可否认两者都带来许多好处,但是人们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更小、多功能和以社交为重的居住环境。

不是说你没有希望拥有大的有地房子,不过新的一代逐渐步入成年期,随着科技进步,生活方式跟以往不同,他们的喜好也随之改变。

祖辈热心追求的东西,可能对未来世代没有太多价值。很多实体物件和储存方式慢慢地转移到线上和多功能设备,迫使单一功能的小工具被淘汰,理想居住环境的概念也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进化。

Categories趋势

巴特西发电站用10年涅槃

2022年10月14日

本报特派:林志斌

在大马财团的致力发展,
伦敦巴特西发电站已经华丽转生

一座在伦敦荒废了39年的发电站犹如浴火凤凰重生,重新称为伦敦新地标。

背后大功臣,就是来自森那美产业(Sime Property)、实达集团(S P Setia)和雇员公积金局(EPF)组成的大马财团。另外,公积金局和国民投资机构(PNB)还联合持有巴特西发电站的商业资产。

这项发展总值高达90亿英镑(约468亿令吉)的发电站重生计划,是伦敦自2012年奥运会以来最大型的发展计划。如今已经实现了一半,也就是近50亿英镑(约260亿令吉)。

巴特西发电站是欧洲最大的红砖建筑。

逾100家商家

为此,国家元首阿都拉陛下还偕同元首后东姑阿兹莎阿米娜,特别飞往伦敦,出席巴特西发电站盛大的重启仪式,在大马驻英国最高专员拿督扎克里的陪同下主持“重接电源“仪式,让这座在39年前熄灯的发电站,重新回到众人的眼帘中。

如今,巴特西发电站已经以全新的休闲零售广场面貌重新开放,共有超过100家的商店、酒吧、餐厅和娱乐休闲场所入驻,让这座历史建筑被赋予全新意义。

巴特西发电站发展商总执行长西蒙墨菲(Simon Murphy)在重启仪式上感叹:“在发电站暂停运作39年后,我们终于用另一个形式,让它运作起来。以前,它发的电,让伦敦人工作、娱乐,和生活;如今它依然还在,为伦敦人民提供着工作、娱乐和生活。”

西蒙墨菲

曾供应伦敦20%电力

完美重生的巴特西发电站,位于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巴特西区,原本是两座独立的发电站,分别在30年代和50年代时建立,是欧洲最大的红砖建筑,以奢华的装饰艺术著称,由著名设计师Giles Gilbert Scott爵士亲自操刀设计。

这两座发电站设计相同,都是4个烟囱的布局,为伦敦供应五分之一的电力,还有“能量圣殿”的美称。不过,该发电站在1983年因环保原因而退役。

不少发展商和建筑师,都对这座欧洲最大的红砖建筑,有过不少想象,但绝大多数规划都无法落实。

直到大马的投资进入,才为这座被列为伦敦II级(Grade II)地标建筑的重建计划开启了大门。

在巴特西发电站顶楼,可以眺望伦敦泰晤士河美景。

未来10年更精彩

如今,随着发电站主建筑完成翻修并开放,意味着整个发展计划的第二阶段已经完成。未来10年,还有更多精彩的社区发展,必能丰富伦敦人。

整个发展计划涵盖42英亩,其中40%仍在开发。未来10年,更多精彩的社区发展,还将陆续有来。

其中,发展商计划在周边兴建更多具有强烈风格的住宅和商业项目,为社区创造更多价值。

国家元首苏丹阿都拉陛下,在元首后与其他贵宾的陪伴下,在周三为巴特西发电站“重接电源”。
巴特西发电站发展计划,包括周边具有强烈风格建筑的产业开发计划。

卓越的出租率

目前,巴特西发电站商业发展项目出租率高达95%;其中,办公室的出租率已达100%,吸引了包括苹果等客户入驻;而零售项目的出租率则达到90%。

巴特西发电站发展商主席、兼森那美高级独立非执行董事拿督贾甘沙峇巴迪在会上强调,凭借大马与英国坚韧强劲的关系、发展商股东的丰富经验,以及大马人对卓越的不懈追求,让此项投资实现了这一巨大里程碑。

“伦敦的地标已经重生,这不仅是通过将废弃发电站打造成一个新的地标,还是从第一阶段以来,就建立一个繁荣的社区,也就是Circus West Village,并在未来几年不断培育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