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品味

梦回乔家大院 看百年晋商风采

2023年03月17日

落寞世家的荒凉
诉说着晋商那些事……

中国古建筑何其多,从南到北散落了大大小小的古建筑,这些建筑见证了时间的飞逝,记载了许多人的平凡小事。然而,在众多古建筑中,深宅大院的建筑规模或在皇宫之下,有着皇宫般的庄严,但却充满了百姓之息。

有句俗话:“皇家有故宮,民宅看乔家”,山西晉商第一院,非乔家大院莫属。乔家大院又名“在中堂”,建于乾隆年间(1756年),是座历史悠久的大院,屹立在山西祁县乔家堡村的中心处逾300年。

乔家大院被誉为“北方民居建筑的一颗璀璨明珠”。

或许大家对乔家大院有点陌生,但倘若换做是名导张艺谋著名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四合院,相信大家觉得相当熟悉。

乔家大院内有种清新秀丽既古朴典雅之感,院内的青砖灰瓦、雕梁画柱相似在向人们细说着当年的辉煌。这是座标准的清代四合院建筑,从高空俯视,大院的结构呈现“双喜”字形,具有北方居民的特色。

山西喬家大院大门正中为城门洞式的门道,进入大院像进城,彰显了北方大宅的气派。

作为著名的富商大宅,乔家大院处处无不散发出豪华庄严的气息,大院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由“四堂一园”组成,分别是在中堂、德兴堂、保元堂、宁守堂和乔家花园。后来经过数次修建,被分为6座大院,内有20座小院共313间房屋。

乔家原是清代晋商巨族五代兴旺,发迹于清乾隆初年,衰微于民国末年,前后称雄包头商界200余年,故有”先有夏盛公,后有包头城”之誉。

那时乔家在中国的各地的票号、钱庄、当铺、粮店200多处,资产达数千万两白银。在乾隆至民国的200余年间,乔家几代东家和掌柜在北中国商界、金融界呼风唤雨。

乔家大院内有种清新秀丽既古朴典雅之感,院内的青砖灰瓦、雕梁画柱相似在向人们细说着当年的辉煌。

拥有如此丰厚资产的家族,大院的布局肯定比他人来得更有气派。当你走进乔家大院,随处都可以见到雕刻艺术、屋檐下的真金彩绘、別具一格的照壁和牌匾等,展现出了北方大院的雅致与大气。

除了建筑风格引人探究之外,乔家大院也具有独特的灯笼文化,这院子挂满了大红灯笼,在夜幕降临时,一席红晕的光闪耀在你的脸上,更是增添了几分意味。不仅如此,这大院收藏了多达5000多件的珍贵文物,其中以“乔家大院三宝”最为代表。

“万人球”是乔家大院珍藏的三宝之一,据说当年从美国购入。
乔家视“犀牛望月镜”为生财镇宅之宝。

第一宝是一個掛在天花板上的水銀玻璃球,名为“万人球”。有的说法指,“万人球”是用來监视人的,因为它可将屋中人的影像,按一定比例缩小並映在球上。第二宝是属于国家一级文物的“犀牛望月镜”,这镜子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呈圆月形的镜子,中间的祥云和底座的犀牛,寓意“大吉大利、喜从天降”,乔家将这宝物视为生财镇宅之宝。 

“九龙灯”是慈禧太后赏赐予乔家的宝物,也是唯一御赐的宝物。

最后一宝,也是最珍贵的一件,因为它是唯一一件御赐的宝贝,名为“九龙灯”。在慈禧太后逃至西安时,乔家曾捐献30万两银子给太后应急。为答谢乔家,慈溪太后将当年随行的两盏灯“九龙灯”赏赐给了乔家。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乔家大院的特色。

乔家大院不仅承载着晋商文化,更是折射出华夏文明乃至古老东方艺术的神奇瑰丽,也是中国社会发展与变革的缩影。然而国弱民穷的大环境下,即使是经商奇才,也无力回天,难逃衰落的结局。

Categories品味

没下一口钉的千年木塔

2022年08月23日

【远古黑科技】系列1

这座奇塔,
会与比萨斜塔一样命运吗?

很多人想说一生总要去看看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和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又称巴黎铁塔),除了这两个,你知道世界其实有三大奇塔?另一奇塔就在中国。

这栋全球最高的全纯木结构塔,没下一根钢筋,没用一颗铆一口钉,遭受风霜雨雪千年,甚至是火灾、雷击和战火肆虐,十多次强烈地震 ,应县木塔还是坚定屹立著。

应县木塔被誉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位于太原往北200多公里,公元1056年建竣,当时是辽代清宁二年,至今966年。

应县木塔运用了59种斗栱技术,堪称史上之最,被誉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

“低调”了千年的古塔

根据专家研究,这栋木塔重约3000吨,木料用量3000立方米。

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有67.31米高,相当于20多层高楼,直径达到7个篮球场。

木质不耐气候温差干湿的折腾,而且远比不上石头坚固,但应县木塔经历多次大地震,甚至战火硝烟,也仅是受了一点皮毛。

这座惊世之作,并非千年来都受注目,而是约百年年,建筑学大师梁思成从日本学者文章知道应县木塔后,才开启了研究大门。

榫卯层层相扣相依,砌成斗拱结构,古人的建筑智慧不只是稳固还很有美感。
斗拱的神奇在于不用一根钉,就能巧妙的将木质的梁、枋、柱紧密结合成一体,支撑整个建筑体。

斗拱技术搭建逾10万红松木件

能够千年巍然不动,秘密就藏在组成全塔的10万多块红松木件。

根据应县木塔文保所的资料显示,此塔用了59种中国建筑独有的斗栱技术,被称为“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神奇结构,不用一根钉,就能巧妙的将木质的梁、枋、柱紧密结合成一体,并支撑整个建筑体。

一图看清木塔结构的奥秘。
在应县木塔五个实层中,都有精美的彩塑佛像。

巨型LEGO

工匠像搭积木一样,把这些融合了斗栱技术的木件,一一拼接并组装成这座无钉无铆的木塔。

“一块像盛米的斗,一块像挽起的弓,却可以成就千变万化的造型。”

山西应县文物局木塔文保所所长方国一早前接受央视採访时说整个木塔全用榫卯结构,很明显古人早就掌握现代结构力学的原理。

方国一解释说,木塔中的斗拱之间以榫卯结合,这样纵横交错的组合,就像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弹簧,有效地抗御地震。

当建筑遭受巨大外力时,组成斗拱的木材之间,就会产生移动和摩擦,只会变形,但不会倒塌。

多层次的斗拱,环环相扣,却能平衡又妥当地支撑塔身。
除了斗拱,这几根参天柱子也是支撑木塔度过千年的功臣。

犹如耸立的竹子

时光溜走了千年,应县木塔还是巍然不动,创造这个奇迹的还有古人摸仿大自然的巧思:竹节的仿生。

外观看似5层,实际上裡面还有4层暗层,整体共有9层高,也就是模仿竹子,一层空间一层竹节,巧妙地加强防震功能。

另外,应县木塔建在一个4米高的地基上,八角造形,由塔基、塔身、塔刹3部份组成;塔基由粘土和砂石填成,非常牢固坚实。

塔身用了双层套桶构思打造,有内外两层,牢不可摧。

不断倾斜 无法再登塔

塔身由内外两个八角形组成,内层供奉佛像,外层是行人活动区;两层构造如同双层套桶,更牢不可摧。

毕竟是木质所搭建,应县木塔遭遇风雨侵蚀,木材老化,塔身出现向东北倾斜;根据央视报道,古塔目前每年倾斜2至3度。

木塔的斗拱有很多层,榫卯结构非常複杂,要完全了解就得把拆下,但没有原图测,谁也没把握一定能复原,所以保修工作也是有限度的进行中。

木塔原本可同时容纳1500人登上,但为了减轻木塔负荷,现在只开放第一层,游客已不能再登塔参观。

古塔倾斜恶化,当局已在努力修缮,但斗拱结构非常複杂,未必能完全恢复。
部份塔身明显可见严重倾斜,专家估计每年倾斜2至3度。

【题外话】应县木塔经历了哪些灾难?

  • 元大德九年四月,大同路发生6.5级强烈地震,有声如雷,波及木塔;
  • 元顺帝时,应州大地震7日,塔旁舍宇皆倒塌,唯木塔巍然屹立;
  • 350年前明王朝时,山西灵丘一带发生9级强震,房屋倒坍,数千人死,而木塔无损;
  • 1926年,山西军阀混战,塔身中弹200余发,还多次击中后燃烧起火,可是很快“自行”熄灭“;

近代,邢台、唐山、大同、阳高一带的几次大地震,都波及应县,木塔摆动厉害,风铃全部震响,但木塔却屹然不动。

【题外话】谁发明榫卯

世界多地都发现过远古时代的榫卯,埃及法老的太阳船有,德国、北欧和日本有不少古代木建筑,甚至是维京人的奥丁神庙也有不少使用铁钉。

到底榫卯是谁发明的呢?

现在是有点众说纷云,但埃及最早的榫卯大概只有4500年,但中国考古队1973 年在浙江河姆渡挖出的榫卯,却可追溯到7000年前。

资料显示,考古队在河姆渡遗址也发现大量疑似用来拼接使用的野兽骨骼,推断古人是依据动物骨骼仿生学,而发明的榫卯技术。

但之后,德国人也挖出一批远古的榫卯,年份大概是7000年左右,追平了河姆渡。

资料来源:综合媒体&网上资料

相关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