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趋势

疫情后没人想建摩天大楼了?

2021年11月16日

一场疫情后,
世界各地还建摩天大楼吗?

BBC中文网近日一篇报道指出,根据高层建筑和城市居住委员会(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的数据,在2020年,全球建成的高层建筑数量按年减少了20%。

帝国大厦的建筑。右边是克莱斯勒大厦。

这似乎只是摩天大楼“黄金时代”结束的征兆之一,因为近几年来打造多个世界级摩天大楼的中国,也在今年祭出了“限高令”。

全球摩天大楼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是在90年前,克莱斯勒大厦(Chrysler Building)和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代表,1933年电影《金刚》(King Kong)中,大猩猩爬上帝国大厦的画面,依旧是一个经典。

虽然911袭击后,曾让摩天大楼设计和建设一度受到冷落,但在20多年前,摩天大楼还是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

在这期间,造就了如今许多世界闻名的高楼大厦,哈利法塔(Burj Khalifa)让世人对迪拜的印象从沙漠变成了全球繁荣的旅游胜地,中国多个摩天大楼陪伴着该国奠定世界大国的地位。

办公楼空置率高

但报道提出了一个质问,在经历过2019冠状病毒病后,世界上还会再建造摩天大楼吗?

《摩天大楼》一书的作者朱迪斯·杜雷普(Judith Dupre)就曾提问:中国限制建造高楼,称其为“面子工程”。目前全球各地的办公室都堆满了空桌子,人们担心与同事局促地共享着密封空间。摩天大楼还有未来吗?

在一场疫情后,人们对城市的需求悄悄转变,大家希望拥有一个充满活力的公共场所。

纽约最大房地产所有者、管理公司兼发展商RXR的董事长斯科特•雷克勒(Scott Rechler就点出,住宅和办公楼混合在一起的社区,比其他社区更能经受住长期封锁带来的考验。

摩天大楼的另一种用途满足了人们对户外生活的新需求。

新趋势:住宅结合办公

这刺激了办公市场的结构性转变,更多公司寻求新的、标志性建筑,业界称之为‘追求质量’,老旧的办公楼过时了。

他还说,老建筑正在被改造成新的用途,比如住宅楼,使商业区更加多样化

曾设计了伦敦最高建筑碎片大厦、美国世贸中心一号大楼和亚洲最高建筑上海中心大厦的WSP,董事经理卡姆兰•莫扎米(Kamran Moazami)表示,建造一座500米高的建筑必须有充分的理由。

“更多的建筑设计是为了融合,而不是并行办公。需求不会减少,但办公室的人口分布方式会有所不同。你不能再为所有员工设定从周一到周五的日程安排。你可能需要更多空间容纳更少的人。”

他也认为,高密度人口+高地价,不再是高层建筑的公式。

中国禁建500米以上高楼

“你必须问什么是最好、最经济的建筑方式。极高的建筑可以吸引游客,比如迪拜,但在上海或曼哈顿等知名城市却可能水土不服。现在评判一座标志性建筑不仅要看外观,还要看耗碳量。”

做为摩天大楼建设领头羊的中国,在全世界有115座超过300米(984英尺)的“超高层建筑”,中国就占了85座。

但中国如今全面限制建造新摩天大楼:禁止新建超过500米的建筑,严格限制超过250米的建筑。

目前在建的10座最高建筑中,有8座在中国。政府认识到,最好开始建造具有经济意义且可以出租的高楼。换句话说,他们开始像美国发展商一样思考。摩天大楼不能促进经济发展,只能满足现有需求。

资料来源:BBC中文网

Categories趋势

摩天大楼 不流行了?

2021年08月31日

摩天大楼,
真正是一个“魔咒”?

摩天大楼被视为经济繁荣的象征,但现实是,地标大楼建成之时,往往是一国经济的衰退之日,因此被称为“摩天大楼魔咒”。

摩天大楼一直被视为城市的“标配”。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TBUH)发布的《2018年高层建筑回顾报告》点出,中国各地共建成88座200米以上的摩天大楼,占全球总数的61.5%;全球200米及以上的高层建筑总数达1478座,中国就拥有678座,占全球总数的45.9%。

上海中心大厦

对于很多政府而言,“第一高楼”能直接提升城市形象、拉动经济发展,甚至提升政绩。但这些摩天大楼动辄超过10年的规划和建设周期,经济效益与投入成本之间的落差进一步抬高了参与门槛。

不过,中国国家发改委之前要求对超高层建筑严审,限制新建250米以上建筑、不得新建500米以上建筑,以确保工程安全,各地方政府都有责任严格审核、控管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品质,尤其是超高层建筑。

网红地标 不再是摩天大楼

风财讯就点出,如果说城市“竞高”还有些“被迫”叫停的意味,那么,越来越多的网红城市则揭示了另一种趋势:以高层建筑作为城市地标的想法已经“过时”。

其实,那些更适应智能手机屏幕大小,更能在抖音、小红书上传播的建筑才是城市的“有效传播者”。

比如说,几年前,“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以一己之力让阿那亚一夜爆红,也改变了过去城市地标动辄直耸云霄的既有印象。

阿那亚的“全中国最孤独的图书馆”。

眼下,阿那亚每年40万的打卡人群和1250人民币(约808万令吉)的人均消费,在释放着一个讯息:一味追求超高地标的传统思维,真的可以改改了。

越来越多城市受瞩目的地标,已经不是摩天大楼,而是小尺度的建筑,比如说重庆的洪崖洞到长沙的文和友,均非城市天际线的最高点。

洪崖洞已经是重庆火热的打卡地标。

不需要“帝国大厦”证明自己

在北京首届世界城市建设国际论坛上有人提出,要将北京打造世界城市,应建设类似纽约帝国大厦式的地标,作为北京现代商业文化的象征,不过当时也有反对声浪,认为北京并不需要一座“帝国大厦”来证明自己。

而且,摩天大楼实际上也存在许多隐患,是超高建筑运营的“烦恼”,不仅营收表现不好,也难以控制成本。

比如说,420米高的上海金茂大厦,建造投资成本高达每平方米2万人民币(1.29万令吉),每天用于大厦的管理费和维护费超过100万人民币(64.67万令吉)。

安全隐忧无法漠视

还有,各种危机,无法漠视。

总高355.8米的深圳赛格大厦在数月前突发晃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对此评价,尽管整体上讲,超高层建筑安全上没有大的问题,但是大型工程依然可能发生超出对现有自然规律认识之外的情况,作为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至今没有完全解决。

在一般建筑中很普通甚至不成问题的问题,在超高层建筑中往往会变成特殊问题。防火、防雷、防震、防风、防腐蚀、防塌陷……即便在“超高”要求下,任何一个问题的发生,对于超高层建筑都可能“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