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兰 Candice
Natural Signature 创办人
大马中小企业
加速转型求突围
炎热的下午,我开车载着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朋友,穿越马来半岛踏上了一段“寻树之旅”。从西马飞往东马,翻山越岭就只为寻找适合种植与开发的经济林木。
这位朋友计划在我国设立木板生产工厂,但很快意识到要保障未来产线稳定运作,仅靠现有资源远远不够。于是决定同步规划原材料种植,推动现代化的造林计划,种植可持续的经济用材,构建出一条自给自足的产业链——从原料到加工,一站式落地。
但这,仅是众多中资企业进入大马的一个缩影。随着全球供应链重组浪潮及马中双边关系的深化,越来越多类似的投资正悄然到来,牵动着房地产、制造业、物流和家居等多个行业的新一轮变革。
身处这波浪潮重要承接地的大马,作为本地家具品牌创办人的我,也和许多人一样,不禁思考:这场产业大转移,对我们来说,是威胁还是机会?

威胁:世界秩序转变 竞争就在眼前
全球局势剧烈动荡,变化之快超乎想象。过去我们凭一套打法可以走十几二十年,现在却需要不断调整、快速应变。新技术、新模式几乎每天涌现,稍一迟疑便可能被淘汰。
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去远在海外的竞争者,如今正落地在我们身边。他们携带先进设备、成熟工艺和系统化管理,甚至直接对接全球市场,这种“贴身”竞争,让我们毫无退路,只能不断自我突破。
如今的竞争,不再是“你我之间”,而是每天与昨天的自己较量。以我自己的家具企业为例,我们必须在品质、效率、设计、体验和销售等各方面全面升级,才能在激烈环境中站稳脚步。
机遇:供应链更完整 产业盛产更灵活
当然,危中也有机。随着更多上下游企业落地,本地家具制造商可以更快、更经济地取得五金、布料和玻璃等配件,甚至一些特殊加工件。
这对提升产品多样性与小批量灵活生产,帮助极大。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与全球先进技术接轨的好机会。新建生产线与引进的人才体系,让本地从业者能第一时间接触先进制造模式。对愿意学习与成长的企业来说,这将成为行业整体素质提升的催化剂。
就连商业合作模式,也出现了新可能。比如我一位做窗帘的朋友,以前依赖中国进口,如今看到中国供应商落地大马,马上主动接洽,直接引进成为合资伙伴,不但稳定供应链,也一同拓展新市场。
这种转变,是从竞争走向共赢的最好示范。
主动求变接轨
回顾自创品牌Natural Signature的发展,我们始终深信,“变”才是不变的常态。
早在数年前,我们就察觉到只靠传统出口(B2B)模式无法持续,于是主动展开改革,布局面向终端消费者(B2C)市场。
我们以线上销售为主,搭配线下“无人家具体验馆”,跳脱传统家具商场与展销会模式,让顾客能自由体验及了解产品,并直接下单购买,亲身感受实木家具背后的匠心精神。
这种转型,并非短期权宜之计,而是基于“居安思危”的长期布局。
更重要的是,这套已在大马市场验证的模式,也为我们未来走向国际打下基础,即更贴近现代消费者需求的方式,让品牌有机会走得更远。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原本就有多年国际出口经验,但这次的B2C改革,不只是输出产品,更是输出大马品牌的理念与体验,让更多国家看见“马来西亚制造”的温度与实力。
选择比努力更关键
这波产业重组,让我想起数十年前日本制造业崛起的时代。
当时,我们享受“日本制造”的成果——价格亲民,品质优良;现在,“中国制造”凭借强大技术与产能,正重塑全球制造格局。
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们不再只是远方的接受者,而是变革边角的参与者——既可能受惠,也必须进化。
我们必须问自己:选择观望,还是主动出击?选择抱怨,还是开始布局?选择,有时比努力更关键。未来在哪里,取决于我们的每一个行动。
当然,政府的角色同样重要。对于真正有助于提升本地竞争力、带来技术升级与产业协同的外资,应积极欢迎;而对于无技术含量、可能造成恶性竞争的落地项目,则应审慎把关、合理引导,才能保障本地企业与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不确定中创造确定
产业动荡伴随阵痛,但市场从不等待,也不会因不安而减速。在这个时代,只有顺势而为、以动制变,才能在不确定中找到自己的确定性。
谁能为消费者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产品和体验,谁就能走得更稳、更远、更有信心。
愿我们在这场巨变中,不只是旁观者,更是主动参与、破浪前行的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