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趋势

它能涅槃重生
重现昔日辉煌吗?

独家报道:洪诗迪

这座屹立在武吉免登,曾经是吉隆坡潮流文化的风向标、年轻人和游客们趋之若鹜的圣地,如今在多数人的眼中,仅仅是一座经已褪去昔日光辉,仅留下青春印记及一声声叹息,正在垂暮挣扎的过气购物商场。

然而,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它却依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商业地标。

若你已许久未踏足金河广场(Sungei Wang Plaza),你也许不知道,这座在商业竞争浪潮中,逐渐成为繁华闹市中一座“沉睡巨人”的购物商场,近年来已悄然发生蜕变,一股不容忽视的复苏力量正在涌动。

这不禁令人好奇:它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涅槃重生,重现昔日辉煌吗?

如今的年轻人,或许难以想象,昔日的金河广场曾是何等辉煌;然而,对前几代人而言,那份记忆却格外深刻且鲜明。

曾经的金河广场不仅是“亚洲最大购物商场之一”,更曾连续30年蝉联人流量冠军,几乎每月都能吸引逾2400万游客,坊间更流传“若你没有去过金河广场,就不算去过吉隆坡”这样一句话。

也正因销售的都是平价的潮流服饰,加上有戏院、溜冰场和卡拉OK等娱乐场所,所以70、80和90年代的年轻人都爱光顾金河广场,尤其是充满港味的“6楼后座(HK Station)”,独特的“啦啦文化”也在此生根发芽。

甚至对许多本地品牌来说,当年的金河广场就是“成长催化剂”,推动了众品牌的繁荣发展,包括本地珠宝商多美(Tomei)、鞋履品牌Vincci和餐饮品牌大人餐厅(Esquire Kitchen)等。

虽然这里的肯德基(KFC)分店早已关闭,但早期的它,还曾创下“全球年度销量最好的分店”纪录。

针对金河广场能兴旺逾30年,大马购物中心协会(PPK)副会长林育利认为,以下3大因素是主要驱动力:

1. 前瞻性设计

回溯40多年前,尽管金马购物中心(Campbell Complex)、安邦购物中心(Ampang Park Shopping Centre)及第一购物中心(Pertama Complex)均更早开业,但金河广场的设计理念,仍属前瞻性;包括他们的空调系统、停车设施和逾800间零售商店等配置,均被视为是顶尖水平。

2. 交通便利性

金河广场和武吉免登购物中心(Bukit Bintang Plaza)自开业以来便密不可分,经常被喻为连体双胞胎。

这样的设计,开创了“共享设施”的概念,包括共同的入口和停车场,并与苏丹伊斯迈路(Jalan Sultan Ismail)、燕美路(Jalan Imbi)和武吉免登路(Jalan Bukit Bintang)紧密相连,形成独特商业生态。

这种“通行权”协议,不仅提供了交通便利的显著优势,亦提高了人流量,这样的规划至今仍可谓无可比拟。

3. 租户组合

当年的金河广场是许多知名国际品牌来马设门店的首选据点,譬如英国的玛莎百货(Marks & Spencer);本地的百货公司,则有百盛(Parkson)和美罗(Metrojaya)。

而除了服装零售之外,金河广场还设有两间电影院、溜冰场和美食广场等;如此多元的租户组合,在当时的其他购物商场极少见。

吴逸琛:金河广场目前已有近90%入驻率。

“复合式”先驱

金河广场共同管理委员会前主席吴逸琛亦表示,比金河广场早开业的金马购物中心、安邦购物中心及第一购物中心都只有零售商店,即使有餐饮店也很少,但金河广场不仅有多元的零售商店和娱乐场所,更是首批引入美食广场的购物商场。

换言之,在“巨型购物商场(Mega mall)”、“复合式商场”和“综合商场”等名词普及前,金河广场早已实现了相似的超前模式。

内斗致租金暴跌

那金河广场在过去10余年间,究竟经历了什么,以致盛况不再?对此吴逸琛叹道,背后涉及诸多复杂的因素,其中的3大关键点包括:

1. 内部纠纷

当时金河广场内部发生人事纠纷,导致一大批商家撤离,还四处散播负面信息,5至7年内的店铺租金便暴跌近70%。

3. 孟商崛起

租金暴跌后,大批孟加拉商家便趁机入驻,而且占据的都是优势位置的店铺,这样的形象也渐渐深植在人们脑海中。

3. 人潮阻断

包括捷运(MRT)的建造工程,以及武吉免登购物中心一拖再拖的重建工程,导致金河广场的人潮被阻断,而形同一座被遗忘的孤岛,与周边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侯碧云:金河广场的土地价值依然很高。

吸引力不再

房产咨询师侯碧云补充道,7、80年代的年轻族群普遍经济水平不高,对名牌或奢侈品的认知度低;所以能在金河广场买到“经济实惠”的“流行服饰”,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

“但时下年轻族群的消费观不一样了,他们不仅有更高的经济能力,也愈来愈崇尚名牌或奢侈品,所以金河广场提供的中端商品和服务,已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自然就不再光顾金河广场。”

独立于行业波动

其实在许多人看来,购物商场愈建愈多,才是导致金河广场失去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主因。

正如侯碧云说,来自巴生的她,年轻时也很爱光顾金河广场,因彼时的巴生只有百货公司,而没有类似的大型购物商场;但现在的选择变多了,金河广场对她的吸引力也随之减弱。

但吴逸琛和林育利却不认同,反而认为其他购物商场的崛起,并没给金河广场带来影响。

包括乐天广场(Lot 10)、刘蝶广场(Low Yat Plaza)和成功时代广场(Berjaya Times Square)等,不管是规模、历史积淀或所提供的服务等,均无法与金河广场相媲美,反而是为吉隆坡市中心创造了聚集效应,提升吉隆坡作为购物圣地的吸引力,继而带动人流量,让周边的购物商场都能够从中受益。

即使随人口增长向外围扩展,梳邦百利(Subang Parade)、万达广场(1 Utama)和双威金字塔(Sunway Pyramid)等购物商场的出现,均未能对金河广场造成影响,其吸引力依然强劲。

那更别谈与金河广场等级不同的柏威年广场(Pavilion KL)等购物商场了。

林育利:金河广场“无法退休”。

跨代收益稳定

尽管大众普遍认为,金河广场已深陷颓势多年,但林育利却有不同的见解。

他表示,以“衰落”来形容金河广场的现况并不恰当,因它不仅依然表现强劲,甚至还超越了许多的竞争对手,从资产类别的表现来看,我国未曾有像金河广场般收益惊人的投资。

当然,也不能空口说白话,据他掌握的记录显示,1980年代的第一代业主确实获得了巨大回报,包括租金收入和转售价值都实现了5至10倍的资本增值,同时也使多代的业主和经营者们获益匪浅。

除此之外,知名不动产集团凯德集团(CapitaLand),于2008年以7.24亿令吉收购了62%单位,亦突显了金河广场的价值,尤其这一价格还比已故丹斯里张国林,当年以1亿令吉投资兴建金河广场多了7倍。

入驻率达90%

至于租金方面,2015年的数据显示,购物商场的平均租金,每平方尺仅为14令吉,位置显眼的小型单位租金则可高至100令吉。

但金河广场在2008年的高峰期,每平方尺的平均价格约为1400令吉,部分单位更可高达3000令吉或低至300令吉,具体取决于单位的面积和位置等因素。

吴逸琛更表示,在疫情爆发前的2019年,金河广场还有超过70令吉的尺价,目前的入驻率也高达90%,人流量也恢复了不少,特别是游客,其中有70%来自印尼。

进退两难冰火相逼

与其说是衰落,林育利认为,金河广场更像是已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既无法再前进也“无法退休”的“超级巨星”。

原因是金河广场与梳邦高峰广场(Summit USJ)和槟城武吉占姆广场(Bukit Jambul Complex)等购物商场一样都属于“共管商场”,即分层产业。

简单来说就跟共管公寓和办公楼一样,受2013年分层管理法令(SMA)管制;因早期的业主都是直接将单位买下,所以有逾400名业主都是小股东,而高达62%股权由凯德集团持有,大众区域则由共同管理委员会管理。

而这正是金河广场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因不同的业主会有不同的利益考量,导致统一决策和战略协调变得复杂,此情况在所有老化的共管商场中极普见。

林育利说:“有朝一日,如果金河广场能成功整合所有权,转变为单一管理,它将能释放更大的潜力,并如涅槃般重生,甚至像一颗全新核弹般震撼市场。但要实现这样的整合,暂时几乎是不可能的。”

他说,因为根据现行的法律制度,要终止分层地契所有权,需获取股东们100%同意。

“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

需数年全面开放

很多人认为,金河广场唯一的出路,正是将之拆除重建并重新发展。
正如侯碧云说的,金河广场的土地价值已上涨不少,但建筑设计过时,现在要回到以前的高峰期非常难,最好是拆除重建。

“因面积够大,所以很适合做成酒店配广场的综合发展项目。”

只可惜共管商场无法轻易被拆除重建,而只能在可行范围内进行有限的升级。

这也是金河广场正在做的事,吴逸琛回忆道,当金河广场几乎处在谷底时,凯德集团前来跟我协商转型的事宜。

“因为他们面对的问题是,有足够的资金装修好自己的空间,但剩余近40%的业主,以及管理层负责的门面和大厅没有装修,整个情况并不会改善。”

简言之,正是所涉及的每一方都须达成共识,即同意装修和重新定位,金河广场才能继续前进,而装修工程目前已在分阶段进行中。

如果你曾在近期光顾金河广场,你就会发现金河广场不一样了,尤其在活动场馆加入后,多场演唱会带动了人流量向金河广场转移,但装修工程要100%完成,吴逸琛坦言还需要数年时间。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