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趋势

从建筑过程和功能
提升精神境界

2025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出炉,来自中国成都的建筑师刘家琨获此殊荣。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旨在表彰在建筑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

此项消息由普利兹克官网宣布,刘家琨为该奖设立以来第54为获奖者,他也是继王澍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建筑师。

刘家琨

2025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在评审辞中表示,刘家琨的作品以深刻的连贯性和稳定的素质,摆脱了各种美学或风格上的束缚,对新世界进行了想象和构建。他首倡策略而非某种风格,从不依赖重复的方法,而是基于每个项目的具体特征和需求,以不同的方式评估。刘家琨立足当下,因地制宜,呈现全新的日常生活场景。除了知识和技术之外,他为建筑师的工具箱增添最强大的价值是常识和智慧。

“澎湃新闻”报道,刘家琨1999年在家乡成立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对于建筑,刘家琨表示,建筑应该揭示一些东西,它应该概括、凝练和展示地方的内在品质。它有能力塑造人类行为和营造氛围,提供宁静和诗意的感觉,唤起同情心和仁爱,培养休戚与共的社区意识。

奖项主办方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斯·普利兹克评论:刘家琨从建筑过程和建筑功能这两方面来提升精神境界,培育联结社区的情感纽带。他的建筑蕴含智慧,哲学地超越表面,揭示了历史、材料和自然是共生的。

一起欣赏刘家琨的部分建筑作品:

西村大院

西村大院(中国成都,2015年),是一座覆盖整个街区的五层建筑,从视觉观感和周边环境来看,与典型的中高层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他为骑行者和行人提供既开放又围合的坡度小径,环绕成都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西村大院可以举办各种文化、体育、娱乐、公务和商业活动,又让公众透过外立面观赏周边的自然和建筑环境。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图片来源:存在建筑)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学楼(中国重庆,2004年),这座建筑展示了一种空间最大化的替代方案,让建筑物上层向外悬挑,在狭窄的占地面积之上实现更大的建筑面积。

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图片来源:存在建筑)

二郎镇天宝洞区域改造项目(中国泸州,2021年),融于天宝山郁郁葱葱的悬崖景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