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惟越 · 物业管理人/佳得楼宇管理有限公司
[email protected]
FB Page: 管你楼事 https://www.facebook.com/KenTeoPropertyManagement
规矩不是束缚
是包容与和谐
很多时候,人不是瞎了眼,只不过是被傲慢与偏见蒙蔽了双眼,让视觉中出现盲点,会视野过于狭窄。
共管楼宇的共享生活里,居民与管理者直接的傲慢与偏见,恰恰就是阻止和谐相处的障碍,这屏障让共有的权益受损。
这种情形下,轻则激发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与摩擦,重则埋下仇恨与偏激的这个人性祸根。
共管楼宇这种新型“同居”方式,虽在同一个屋檐下,人们却各自生活,但由于使用共用的设备与设施,有许多接触和互动,同时也呈现社会结构的变化,还凸显不同阶层之间的观念冲突和价值观碰撞。
引发冲突和争执
这类“同居”方式,把一群不同背景、不同职业、不同宗教信仰、语言,甚至学术水平大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这所产生的社会结构变化正是都市化效应,人口大量从乡下转移市区的现象。各自的独立文化,逐渐汇集成为人多口杂的大杂烩。
有些人自视甚高,不屑于与条件低于自己的人交往。
有些人唯我独尊,不懂得体谅人,也缺乏同理心,说话做事时经常扎人心肺。
有些人惹事生非,是典型的是非人,出口不是流言蜚语,就是冷言酸语,以伤害别人为乐。
有些人左右逢源,典型的墙头草,西瓜偎大边,毫无立场与主见。
世间万物皆有规矩
笔者发现,共管生活触及了社会问题和人性探索这个大课题。所以,共管楼宇独特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是每一位管理者都需要学习的课。这也是为何家规变得更加重要!
规矩其实不是设定来绑手绑脚,更多时候就像孟子言:“无规矩,不成方圆。”
世间万物,皆有规矩,规矩,是一种准则,更是一种分寸。
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离不开规矩。
人若没有规矩,容易走入困境;家若没有规矩,容易支离破碎;国若没有规矩,容易走向败亡。
规矩,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一个人想要成功,需遵守规矩,一个家庭想要兴旺发达,更需有规有矩。
条例可依需求修改
在共管楼宇,所谓的规矩,就是家规,是属于楼宇大家一起守护和遵守的。
为了更和谐相处的环境,以及为了更良好的管理共管楼宇,国会2013年立法三读通过了2013年分层管理法令(Strata Management Act 2013),接着更在2015年完善了分层管理(维持及管理)条例(Strata Management Regulation 2015)中的第三列表内明列住屋条例(House Rules/ By-laws),是一份受到官方认可的房屋条例。

保障业主共同权益
2015年6月1日,地方政府发展部(当时为房屋及地方政府发展部)公布了一套蛮完整的房屋条例,里面包含了30份条例来统一化及正规化个人单位和共管产业的控制、管理、行政、使用及享用的房屋条例,来确保业主们的共同权利与利益。
房屋条例是可以依据楼宇的需求来拟定、修改或增新的住屋条例。
2013年分层管理法令在第70(2)条文更是授权给予管理层(居民委员)有拟定,修改或增新的住屋条例的职权。
管理层需要通过年会(AGM)或是召开特别会议(EGM)提呈特别决议案,并召集单位业主出席会议投票表决。
只要出席者构成的法定人数拥有超过75%,投票表决通过该房屋条例,它将是该共管楼宇合法的住屋条例,拥有法律效益,并受到宪法的保护。该楼宇的每位业主、租户、受益人及住户都得遵守该住屋条例,并受到该条例的约束。
国家立法就是希望业主可以通过房屋条例,了解自己身为业主的权力与职责,了解管理委员的职权所在,因它将影响整个共管社区的日常运行。
共管楼宇除了是你的家,同时也是你购买的资产,共管设施的维修与保养水平,将大大左右该楼宇的市价。
难在包容 贵在和谐
共管楼宇的生活,难在包容,贵在和谐,凡事打破砂锅问到底,得了答案,伤了和气。一味的行家法并无法改善犯规违规行为,它只会激发反抗的动力。
堵——阻止并不是明智的做法;放——宽松政策将让人视家法无为;导——才是从根本出发。
家法本无过,得失一心间,同一个屋檐下生活“难在包容,贵在和谐”。
笔者提醒公寓业主立规矩的目的不是为了为难人,它的精神就像大家族里的家法:
规矩,是一种原则,是一种界限。
规矩,更是一种修养,用来修为德行。
规矩,其实是一种行为准则,用来约束我们的行为,控制我们的欲望,进而避免傲慢与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