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内容比大众认知
更广泛、繁复且专业
【产业人的辛与勤·建筑测量师篇】
报道:洪诗迪
购买房子对许多人来说是毕生奋斗的目标,是人们耗尽大半辈子拼搏所换来,因此若买到“瑕疵屋”将是巨大的打击。
但早期因人们的要求不高,房屋质量问题并不突出,新屋主在拿到钥匙后,往往都迫不及待投入装修;但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部分发展商为追求规模、速度或利润,忽略了质量,新房的瑕疵问题越发常见,包括漏水、墙面开裂、油漆剥落和地板凹陷等,引发大量房屋纠纷。
正因如此催生了“验屋师”或“验楼师”的角色,在新屋主拿到钥匙后先找相关人员做检查,这个职称便开始深烙在普罗大众的脑海中,普遍认为他们的工作,就只是对房屋进行简单的目测检查。
实际上,他们更正式的职称叫作“建筑测量师(Building Surveyor)”,工作内容比普罗大众认知的更广泛、繁复且专业。

“我经常接触的都是管理阶层,他们很重视建筑测量的专业性,反倒是国家需要尽快立下法规管辖这行业。”——关亚强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屋主都懂新屋检验的重要性,但还需要有更多醒觉,包括聘请对象是谁?是否合格?有否受到真正保障?”——康伟龙
已在业界深耕多年的康伟龙回忆道,初入行时,他告诉别人自己是检验房屋的专业,但人们对这职业却毫无概念,几乎都以为是“工料测量师(Quantity Surveyor)”,致使他们不得不以一个较容易理解的称呼,即“验屋或验楼师”介绍自己的职业。
笼统来说,建筑测量师的工作内容,确实是针对建筑状况做检查,然后提供一份检查报告,但这份职业却比普罗大众认知的要“专业”得多,而且与工料测量师、土地测量师(Land Surveyor)和房产估价师(Property Surveyor)一样受大马皇家测量师协会(RISM)的行为准则约束。
所谓合格的注册测量师,简单来说就是要在大学完成测量学科后,先到一家测量公司工作,并在相关人员的监督下完成2年的“工作日志(Log book)”,达到一定标准后便可参加面试,当他们认为你已达到要求后,才会赋予你“测量师(Sr)”的头衔。
小知识:
在建筑领域中合格且已注册的专业人士,亦跟医生(Dr.)专业一样,享有不同的专业头衔:
建筑师 – Ar.
工程师 – Ir
测量师 – Sr
景观建筑师 – LAR.
室内设计师 – Idr.
需上庭作证
可在康伟龙看来,虽然大部分屋主都意识到新屋检测的重要性,但他们一般上都不会聘请合格的注册建筑测量师,而更倾向选择收费便宜且未注册的“验屋师”,他说:“正如你生病时会找个有牌的医生,因为你知道无牌医生会有什么风险,为何面对自己住的房子却没有这样的意识?若真出事了,谁要负责?”
但由于“建筑测量”这一行业,目前仍不受国家法律监管,所以未受正规教育的“验屋师”是近乎泛滥的程度;关亚强认为,目前就只能靠消费者自己小心,并了解自己所聘请的“验屋师”能否提供法律保障,其报告是否具法律效益等。
他续说:“像我们合格注册的建筑测量师,有时候还需要上庭做‘专家证人’,譬如一个产业出问题,相关人士会找我们去做检测,检测看看是否人为因素,再上庭提供证言。”
4要素确保架构安全
为何要一直强调“合格性”和“专业性”很重要?建筑测量师要做的,不只是简单的目测检查,而是针对各种表面瑕疵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确保建筑安全和使用寿命,以下“4大要素”更为重要:
第一、结构安全性
包括地基、承重结构和楼板等都是很重要的检测环节,若出现下沉或其他问题就要尽快解决,以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发生。
康伟龙说:“身为建筑检测师的我们不能‘飞天遁地’,但有很多隐藏在地底下的问题,其实是会逐渐显现在建筑周围,就看有没有人发现当中的征兆。
“譬如,泥土流失导致建筑下沉时,因为有移动,会发现建筑上出现裂痕。
“我曾经就有一个客户发现自家柱子开裂,不只是裂痕而已,是已经见骨的程度,试问你敢继续住吗?”
第二、漏水问题
住公寓一定深有体会,漏水是令人万分头疼的高发问题,往往涉及天花板、墙壁和邻里间的管道渗漏等,这种问题不仅仅会造成财产损失,甚至会引发邻里纠纷,一定要严正看待,尤其旧建筑更要留意。
第三、机电系统
一定要确保建筑内的机电系统符合安全标准,避免老化或不合规范的电路带来火灾隐患,对财产与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甚至会缩短建筑的使用寿命。
第四、建筑规范
合格的建筑测量师须熟知国家和地方的建筑规范、标准和规程,并了解各项指标的要求,以确保建筑和社区安全。
老旧建筑更需检测
不只是新屋,旧建筑更需要检测。
很多人以为只有“新屋”才需要“验屋”,再将所有瑕疵列出交给发展商,以让他们能在瑕疵报告呈交后的期限内进行修复。
实际上,不管是新屋或旧屋都需要专业检测,像关亚强专攻的就是旧建筑的检测,因依据1974年道路、沟渠及建筑物法令第85A条文,所有超过5层高及10年楼龄的建筑都需要定期检测,针对其现有的健康状况做评估。
话虽如此,康伟龙认为我国在这方面的缺失,是没有像其他国家般“强制执行”。
“当1993年发生淡江高峰塔倒塌事件时,大家开始重视旧楼保养,但一段时间后似乎又逐渐淡忘,包括最近的地陷问题也一样,其实很多意外都是有先兆,只是我们没有定时做检测,所以就没有提前发现问题,政府真的有必要更加重视这一环,尤其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建筑已步入高龄。”

对周遭要观察入微
针对建筑测量师在买卖交易中扮演的角色,康伟龙分享了一个案例:
曾经就有一位医生来找我,他想买一间角头间的屋子,因为地产经纪告诉他售价是100万令吉,比市价便宜20万令吉,确实是很诱人的价格,所以他有很高的意愿,但他需要先确认屋况。
暂且不论屋内的状况,我只告诉他两个重点:
第一、这屋子靠近山坡,外面的围墙已出现下沉问题,极有可能会倒塌;倒塌的话,你需评估届时要花多少钱维修?
第二、隔壁屋主在屋外做了一个鲤鱼池,并且已出现漏水问题,而漏水还渗透过来,影响到了底层的房间,因为我看见了水印。你大可以刷油漆解决,但问题根源不解决,就会一直恶性循环,你可以忍受?你可以说服隔壁屋主解决根源问题吗?
管维修 找缺陷
除了要确保安全性,检测在房地产买卖交易中也很重要,譬如说卖家针对一栋楼开出的价格是2亿5000万令吉,买家势必会找合格建筑测量师做检测,要知道建筑的现状是否符合开出的价码。
岂不是和估价师的工作相似?对此康伟龙解释:“估价师是管市场价格,我们是管维修价格。譬如我们检测后,发现那栋楼有不少需要维修的部分,维修费需要5000万令吉,此费用就要扣除在卖家开的价格上。”
他举例:“在万达镇的一座双层排屋,估价师告诉你市值120万令吉,但并不是每个单位的情况都一样,特别是屋子内部,从显性到隐性的问题都要找出来,这就是建筑测量师要做的工作。
他指出,其实在美国、英国和澳洲等国家,他们在买卖屋子时都会要求专业的验屋报告,否则成交会遇阻碍,但我国消费者还没有这样的醒觉,特别是在买卖二手屋时,都是完全听信地产经纪的“好话”。
施工前扮演要角
除了新旧建筑外,其实新发展项目开启之前,市议会都会要求发展商先聘请建筑测量师做检测,目的是要避免施工后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例如在一个发展项目开启后,你的住家开始出现漏水问题,或施工工地有东西跌落在你家造成损失,你要如何解决?直接找发展商谈?若发展商告诉你,你如何确定问题是由我们的施工造成?你该怎么办?
康伟龙说:“这就是市议会要求发展商先对周遭环境做检测的原因,确保施工前,周遭环境的情况是如何,当问题出现时才有‘证据’证明是否由施工造成。”
当然,除了发展商,屋主也可以自己聘请建筑测量师,但一定要确保是合格的,因只有他们提供的报告具法律效益,甚至要向相关的保险公司索赔也需要呈上专业报告。
其实公共工程局(JKR)也经常需要接触建筑测量师,譬如说国内有一座很老旧的医院,相关部长需评估其建筑状况是适合维修或重建,尤其以前有不少建筑都不符合现代的建筑条规,那重建会是更好的选择。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