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修42万住20年,
值不值?
随着新房价格持续飙升,台湾越来越多民众转向购买中古屋,希望借此降低总价门槛。
老屋是否值得整修,也成为近期网友热议的话题。一名网友在脸书社团“买房知识家”中发文提问,若一栋40年老屋需要花300万台币(约42万7630令吉)整修结构,但可能住不到20年就得再花一笔钱,这样还有整修的价值吗?
贴文一出,立刻引起网友纷纷回应。有网友直言:“你会这样问,代表你很在意屋龄老旧的问题,但就算你买比较新的房子,之后也是会遇到一样的问题。人生中也没有几个20年啦!”
也有人认为:“当然值得,房子只是老了,但结构没问题的话,重新装潢后还是可以住好几年。”
更有网友从专业角度分析指出,混凝土的使用年限约为50年,而在1999年921大地震之后,台湾建筑法规有过大幅修正,民国88年以前的房子相对不够安全。因此,如果结构真要补强,除非整栋改为钢构,否则很难彻底改善。

另外,还有人提醒,若是公寓大楼,更需要观察邻居们是否注重日常维护,特别是漏水问题,否则即使自己整修再好,也可能因邻里问题而不断维修。
从实用角度来看,也有网友认为整修其实是划算的投资。假设花300万台币整修可住20年,相当于每月支出1.25万台币(约1782令吉),“一分钱一分货”,只要找到好的承包商、做足必要工程,就不会太亏。但若一味追求低价,偷工减料,未来当然会花更多钱补救。
不过也有声音认为,整修是否划算,还得看地段。如果房子位在蛋黄区,即使耗资百万也值得,但如果地处蛋白区,倒不如多贴一点预算,直接购入屋龄较新的住宅,省下未来不断维修的麻烦。
有数据显示,全台屋龄30年以上的老屋已超过500万户,占整体住宅存量的一半以上,引发外界对结构安全与高额整修成本的担忧。
对此,内政部长刘世芳近日表示,行政院已通过《因应国际情势强化经济社会及国土安全韧性特别条例》草案,预计编列50亿台币(约7亿1275万令吉)特别预算,推动“老宅延寿补助专案”,最快将在今年内试办。
该专案将优先补助屋龄超过30年、楼高4至6楼、无结构危险疑虑的集合住宅。针对屋内外空间进行管线更新、外墙修缮、屋顶防水、增设无障碍设备等工程,希望通过适当整建维护延长房屋使用年限,同时带动建筑、营建、室内装潢等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