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利
大马购物中心协会(PPK)副会长
别让你的执念
成商场转绿“绊脚石”
“商场不够冷就走人”……这句话你可能说过,或在商场听别人说过。
听起来就像一句玩笑,但却反映了一个现实:马来西亚好多商场已经在努力变得更环保节能,可大家最在意的仍然是冷不冷、亮不亮、厕所干不干净、装饰漂不漂亮等。
发展商投入大量资金升级设备,力求符合环境、社会与监管(ESG)标准,但如果消费者的观念没有跟上,再多的努力也可能白费。环保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意识问题;硬件可以升级,但如果思维不变,一切都难以持续。
其实现在的商场已经做了很多绿色改造,譬如说屋顶的太阳能板、智能空调系统、自动灯光和节能扶梯等。

但这些努力,大多数人根本看不见,有时反而还会被误解,比如灯光暗了点就说商场生意不好、冷气不那么冷就说服务变差、扶梯间歇运作就说太小气等。
这些误解来自几个原因:
第一,节能设备通常藏在后台,不易察觉;第二,过去人们习惯把“越冷越亮”当成高级象征,所以一旦有所调整,就觉得被“降级”;第三,商场自己也没有好好沟通,让大家误以为是“成本缩减”,而不是“环保升级”。
以洗手间为例,现在有很多商场都配有感应灯、节水龙头和节能烘手机,但纸巾浪费和水龙头常开的问题却依然普遍。
为了维持洁净标准,商场只能安排工作人员全天候打扫,许多还是外籍员工。其实问题不在设施不好,而在于很多消费者把干净环境当成理所当然,却没有对应的环保责任。商场提供五星级服务,但消费者缺乏节能意识。
很多措施最后皆因怕投诉而妥协,变成“做了也没用”。环保装饰被批没诚意不仅如此,节日装饰一环保,就被批评没诚意。
马来西亚的商场在过节时常常装饰得很华丽,大家也喜欢拍照打卡。但你知道吗?这些装饰很多都是一次性用品,节后直接丢掉,非常浪费。
近年来,一些商场尝试重复利用装饰、使用环保材料及减少采购量,但却引来“没新意”、“不够隆重”的评价。在社交媒体的带动下,消费者越来越希望每年装饰都要有新花样、能拍照、能打卡,结果商场在“环保”与“视觉吸引力”之间左右为难。
安全与节能此外,大家对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停车场必须亮、监控必须全覆盖、保安必须到位、紧急事件要迅速处理。这些需求合理,但耗电也非常惊人,尤其停车场的灯要24小时都开着,电量极高。
保安除了安保职责外,还要负责客服、失物招领和急救协助等工作,人员培训和流动成本就会不断上升。
商场一边想节省能源,一边又要满足大家的安全感,真的不容易。
反思3大观念偏差说到底,商场就像一座小城市,核心功能是“刺激消费”;但ESG讲的是“节制与环保”,两个理念本来就矛盾。
商场想调暗灯光节能,消费者说太暗不舒服;不提供免费塑料袋,大家嫌麻烦;鼓励拼车,还是选择自己开车更方便、更有面子;商场推广本地品牌、减少包装,但大家还是选国际连锁和豪华礼盒。
说白了,多数人重视的是“便利、舒适、好拍照”,而不是“环保有没有做到位”。
很多人觉得商场环保措施是在“降低服务”,像环保袋收费就被认为是小气;空调不冷,是不是在偷省电?
装饰重复用就被说掉档次。这些想法其实源自三种偏差:第一、是价值认知的误差,看不到长期效益;第二、是时间观念的偏差,只关注眼前体验;第三、是“奢华=浪费”的旧观念,其实现在很多高端品牌也做得很环保,证明质感和责任并不冲突。
总结:
环保不能单打独斗其实马来西亚不缺绿色建筑,缺的是愿意配合的消费者。
只要大家还觉得灯光要够亮、冷气要够冷或装饰要年更,商场永远都会卡在“要环保或迎合”的拉锯战之中。
ESG不是商场一方的责任,它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因为再响亮的掌声,也要两只手一起拍。如果你愿意从今天起带个环保袋、少抽一张纸巾、走楼梯而不是搭电梯、接受空调调高一两度的温度,这些小改变都会在无形中推动更大的改变。
商场已经在前进,接下来就轮到我们了,可持续发展不是牺牲舒适,而是选择更加聪明的生活方式。
换言之,你不再只是单纯的顾客,而是一起建设未来的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