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座见证香港天际线
变化的标志性高楼
根据“全球高层建筑和城市人居委员会”(CTBUH)2023年最新资料,香港以553座150米高的摩天大楼称冠全球,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城市分别为深圳(367座)和纽约(314座)。
自从香港政府在上世纪50年代放宽建筑物的高度限制后,摩天大楼越建越多且越建越高。过去50年来,更是有6座建筑先后登上“香港最高建筑”,一起来看看这些宏伟的高楼吧!
·怡和大廈(1973年)
怡和大廈前称为“康乐大厦”,由知名建筑师木下一设计。落成时高178.5米,共有52层,地段位处70年代才有的中环新填海区,在70年代一直是香港和亚洲最高建筑物。
这座大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外墙有1748个圆形窗户。圆形窗户的设计灵感源自木下一的太太,一句“为什么建筑物的窗总是方形,为什么不能是圆形?”启发了他。
怡和大厦采用“筒中筒”的结构兴建。其塔心是由电梯、楼梯等公共设施组成的内筒,而外筒则采用竹筒的原理,把外壁变成可抵挡强风的结构墙。
可是,这个设计却局限了窗户大小。如果在大楼开钻方形窗洞,方洞的棱角会成为最易破烂和影响结构的弱点,而圆形窗洞正好解决这个问题,改善弱点之余更成为大楼一大特色。
·合和中心(1980年)
这座大厦曾于80年代登上香港和亚洲最高建筑,许多游客也喜爱光顾其旋转餐厅。
合和中心属于合和实业旗下,而大楼更是由合和创办人胡应湘亲自设计。胡应湘于1950年代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系,1963年在“德士大王”父亲胡忠支持下创立合和,并于1980年建成亲自设计、高66层楼高的湾仔合和中心。
建筑由两个内筒墙和一个外筒墙组成,圆心位置是电梯,中层是厕所、储物室和管理通道;最外层则为办公楼和商场,大厦曾获颁英国结构工程学会大奖。
·中银大廈(1990年)
中银大厦曾于1990至1992年成为香港最高建筑,它是美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的大作。
这座划时代的建筑高315米,共有70层,以竹子为设计蓝本,寓意“节节上升”。当年,贝聿铭仅花了10亿港元(约5亿5356万令吉)便把它建造出来,比起汇丰银行总行的52亿港元(约28亿7861万令吉)造价便宜得多,而且中银大厦的建筑面积更是汇丰银行的两倍。
之所以能压低造价,是因为贝聿铭在兴建方法上采用了一种崭新结构,以4组三棱柱作主要承重点,大幅减少钢材使用,既可节省成本,也可透过分阶段减少楼面积,把大厦的层数加至70层,使外观更加独特创新。
不过,大楼却因其“尖刀刺天”的破格外观被指影响风水。有人甚至把1986年访京途中心脏病发猝死的港督尤德,以及1987年爆发股灾等负面新闻,归咎于中银大厦的兴建。
·中环广场(1992年)
中环广场是全港首座全采用三角形设计的办公楼,落成于1992年,高375米,共有78层。
大楼由香港知名建筑师刘荣广设计,当年建筑期只有44个月,即每层楼平均只需约4天兴建。 由于大楼附近高楼林立,若以传统方形大楼建设,可能只有少数租户能享海景,如今大厦设计成三角形,尖端向海,就有三分二租户可以望见海景,提升物业价值。
·国际金融中心二期(2003年)
在国际上,国际金融中心二期(Two IFC)具有一定知名度,主要原因之一是蝙蝠侠曾在该大楼顶楼一跃而下,让东方之珠夜景成为吸睛焦点。没错,好莱坞电影《蝙蝠侠:黑夜之神》曾在此处取景。
比邻中环码头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是香港的金融地标,大楼由设计过吉隆坡双峰塔的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Cesar Pelli)设计,高420米,共88层。2003年开始成为香港之巅,落成时也是全球第5高建筑。
大楼外形以“招手”的手势为设计灵感,有向海外朋友表示欢迎之意。
·环球贸易广场(2011年)
从2011年开始,位于西九龙的环球贸易广场(ICC)蝉联香港最高建筑的宝座至今。建筑高484米,一共有118层。
大楼由国际知名的KPF建筑事务所以及来自香港的王欧阳联手设计,整幢大楼由核心主楼及8条外围支柱支撑,外围的玻璃幕墙如龙鳞般,由楼顶铺至地面,再连接俨如龙尾的低层部分。
这座集酒店、住宅、办公楼和商场于一身的大楼,为应付庞大人流,共设有超过80部电梯。从远处看,环球贸易广场与维港对岸的国际金融中心二期遥遥相对,两者像一道宏伟的“维港门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