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育利 · 大马购物中心协会(PPK)副会长
大马是全球拥有
最多商场停车位国家之一
马来西亚旅游局近日宣布,2024年共接待了2500万名国际游客,创造了1060亿令吉的旅游收入,这一数字标志着大马旅游业的强劲复苏。
其中,来自新加坡的游客高达900万人,假设其中仅有一半的游客自驾前往新山的购物中心,便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当地购物商场的停车位是否足以应对这股购物潮?
答案,是肯定的,举例来说,新山谷中城(Mid Valley SouthKey)提供了6500个停车位,而新山佰乐泰广场(Paradigm Mall JB)也备有4200个停车位,足以应对大量涌入的购物人潮。
大马不仅是亚洲,甚至是全球拥有最多购物商场停车位的国家之一。
主要购物中心如吉隆坡谷中城美佳广场(Mid Valley Megamall)、万达广场(1 Utama)、双威金字塔(Sunway Pyramid)和IOI城市广场(IOI City Mall),每座商场都配备了约1万个停车位。
这在许多国家可能被视为过度建设,然而,大马人仍然时常为找不到停车位而苦恼。
但问题的根源并非停车位短缺,而是车辆数量过多导致需求远超供应。
根据法规,商场建筑通常需每1000平方英尺提供一个停车位,但大马的开发商往往远超这一标准,甚至达到每300平方尺可租赁面积提供一个停车位——这是法定最低标准的2到3倍。在大多数国家,这样的停车配置几乎前所未见。
商场补贴停车费
建造停车位是一项高昂的投资。
单个停车位的建造成本约为4万令吉,若位于地下,由于结构复杂性增加,成本将翻倍至8万令吉。
以一座拥有5000个停车位的商场为例,仅停车设施的初期投资就高达2亿令吉——这还不包括商场的其他营运成本。
为了在15年内实现5%的收益率,停车费需达到每小时3令吉才能达到收支平衡。若商场额外配备环氧地坪、智能引导系统、增强照明等高端设施,可持续的停车费应介于每小时5至8令吉。
然而,在大马,停车场并非作为独立的盈利业务,而是商场整体商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与办公楼、酒店和医院等设施相结合。因此,商场普遍采取补贴策略,例如“前3小时3令吉”,实际上将费用压低至每小时1令吉,而这笔成本则由商场的整体营运收入来补贴。
尽管大马的商场停车费相对较低,但价格问题仍然备受争议。
国外停车费昂贵
相比之下,香港和新加坡的购物中心每小时收费约5至10令吉,而在墨尔本中央商务区,停车费甚至可能在短短几个小时内超过100令吉。
影响停车费的不仅是建造成本,还包括土地成本、高额保险费及严格的区域规划法规。
与大马动辄提供数千个停车位的商场不同,许多海外购物中心,即便位于中央商务区,停车位仍相当有限,并且对短时间停车收取高额费用以提高车位的流动性。
大马人过度依赖汽车
尽管大马的公共交通系统逐步扩展,但开车依然是主要的出行方式,若将停车问题单纯归咎于公共交通不足,显然过于简化。
其根本原因来自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国家汽车政策、收费公路与高速公路的私有化、城市扩张,以及基础设施的汽车导向设计。
在大马,驾车不仅是便利,更是生活必需品。无论是通勤上班、外出办事、探亲访友,还是接送孩子上学,私家车都是最直接且普遍的选择。
大马的拥车率高达每1000人500辆,甚至超过韩国、台湾和泰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这种对私家车的依赖不仅限于购物中心,更深入影响到工作场所、住宅区、医院、酒店和学校等各个生活领域。
简而言之,大马与汽车密不可分,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生活方式。
这种对驾车的高度依赖,正是导致商业区停车位短缺和交通拥堵的关键原因。在高流量地区如大班镇(Taipan)、SS2和哥打白沙罗(Kota Damansara),双排甚至三排违规停车的情况屡见不鲜,进一步加剧了交通混乱。
缺停车位影响客流量
以一家典型的咖啡馆为例,若店内有12张桌子、48个座位,在6个高峰时段内可接待约288名顾客。
假设每辆车平均载3名顾客,则该餐厅每天需周转96个停车位,即每小时16个,但现实是大多数商铺门前仅提供4个停车位。
这迫使顾客将车停在路边、附近建筑物或未经授权的区域,导致停车位不足的问题长期存在,进而影响商家经营。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商业中心通常要求开发商增设多层停车场以满足需求。同时,为了提高公共路边停车位的流动性,地方政府提高停车费或实施限时停车措施,以防止办公室员工长时间占用有限的停车资源。
电动车普及让难题升级
电动汽车(EV)的普及,为停车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虽然EV充电站对商场而言是一项吸引顾客的增值设施,但如何确保这些充电站能高效且公平地运作,成为一大考验。
如果缺乏明确的法规与有效执法,这些充电车位可能会被少数车主长时间占用,导致其他电动车主无法使用,进一步加剧停车位短缺。
因此,商场和管理单位需要制定合理的使用规范,例如限时充电、收费机制或即充即走政策,以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避免停车场内部资源的错配与浪费。
布城赛城成重灾区
办公室停车问题是大马长期存在的挑战,尤其在政府行政中心布城及科技枢纽赛城尤为明显。
自2006年政府推行“停车换乘”(Park & Ride)系统以来,许多办公楼在设计时刻意减少停车位,假设员工会选择公共交通或拼车通勤。
然而,现实却是公共交通使用率较低,导致许多公司不得不依赖露天停车场,甚至使用未开发土地来容纳额外的车辆。根本问题在于建筑法规与实际停车需求的严重错配。
一般办公室的设计标准为每200平方英尺容纳一名员工,但建筑法规仅要求每1000平方英尺提供一个停车位。
即使每辆车平均搭载两名员工,可用停车位的供应仍远远低于需求的三倍。
此外,大马人普遍偏好独自驾车,这解释了为何布城的政府机构与赛城的高科技办公室周围街道长期停满车辆。如果地方政府或交警严格执行非法停车规范,许多企业可能因员工无法找到停车位,导致运营效率下降,甚至只能以一半的办公容量运作。
这反映出,单靠法规限制车位数量,并未真正解决停车需求,而是进一步加剧了办公区域的交通压力与运营困境。
电召车难解驾车出行习惯
疫情期间,电召车服务的兴起,短暂影响了商场的停车需求。
封锁期间,自驾前往商场的人数大幅减少,电召车成为主要的出行方式,使停车变得相对容易。
然而,随着疫情结束,电召车价格飙升,许多大马人重新选择开车,导致停车拥堵问题迅速回归至疫情前的水平。
这突显出,电召车虽能提供临时替代方案,但无法动摇大马人对私家车的长期依赖。
最终,大马的停车难题并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或许因为它根本不是问题,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只要大马继续维持相对实惠的停车费,停车仍将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一个大马人已经学会应对,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接受的现象。
无完美解决方案
所以,大马的停车难题或许永远不会有完美的解决方案。它就像我们的天气一样,热得让人出汗,湿得让人无奈,但我们也习惯了。与其抱怨停车难,不如把它当作一种“马来西亚特色”。
毕竟,在这个国家,停车位的寻找不仅是一场挑战,更是一种乐趣——就像在炎热的天气里找到一家有空调的奶茶店一样,虽然过程有点艰辛,但最终的结果总是值得的。
所以,下次当你绕着停车场转了第三圈还没找到车位时,不妨笑一笑:这只是马来西亚生活的一部分,而我们,早已习惯了这场“寻宝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