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趋势

独家报道:陈美玲

中产家庭减大额消费
我国消费力度够支撑新商场?

商场开了一间又一间。

巴生谷购物商场正陷入“狂建—空置—再建”的死亡螺旋?

数据显示,商场日均客流量尚未恢复到冠病疫情前,但零售面积却双位数增加,市场开始担忧,我国未来几年是否将涌现“鬼商场”,冲击市场和经济发展。

通胀率居高不下,消费态度趋向谨慎,中产家庭都尽可能减少大额消费,我国仍有足够的消费力度支撑更多新商场?

《南洋商报》将拆解“鬼商场”的潜在隐患,并探求零售空间要如何破局。

雪隆大型购物商场如雨后春笋般一家接一家拔地而起,过度建设是否将导致市场冒出更多“鬼商场”,而陷入死循环?

近年,从吉隆坡到其他主要城市,崭新的购物商场,不断刷新城市的天际线,对消费者而言当然是好事,新鲜感不断,也会让游客为之侧目,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其实引发多方思考。

早前有网民统计出,巴生谷共有179家购物商场,若是以1周光顾1家计算,需要3年半才能逛完。

据业内人士估计,全国有1083家不同类型商场,截至2024年第三季,总零售面积约为1800万平方米,多数集中在雪、隆、柔、槟4州:

雪兰莪,156间,面积397万平方米;

吉隆坡,114间,面积347万平方米;

柔佛,156间,面积246万平方米;

槟城,107间,面积194万平方米。

国内购物商场“越建越有”,市场开始出现一把“声音”:当商场数量远超实际需求时,商场人流会稀少、商铺空置率会趋高,最后或沦为无人问津的“鬼商场”!

就业市场受损

一个地区真需要如此多的大型购物商场?

一旦市场开始出现“鬼商场”,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对周边地区的商业氛围和房地产市场,带来负面影响。

“鬼商场”的衍生问题不容忽视。商场经营不善,可导致大量员工失业,影响就业市场。同时,空置的商场也容易成为治安隐患,增加周边地区的管理难度。

大规模的商场建设,我国未来几年是否将迎来一家又一家的“鬼商城”?

业界对此有着坚定的看法。他们斩钉截铁地表示,马来西亚不会有鬼商场出现。即使是在冠病疫情期间,这个对全球商业都造成巨大冲击的特殊时期,我国都没有商场倒闭。

同时,在经营策略上不断创新,注重差异化竞争,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和市场需求,打造主题和业态组合独特的商场,吸引不同类型的消费者。

管理不善是“败因”

国内未有商场因冠病疫情而关闭,彰显出我国零售商业的韧性,不能健康营运的商场,并非疫情的“后遗症”,主要是由多重因素导致。

潘瑞莲

马来西亚购物中心协会会长潘瑞莲说,得以从严峻疫情考验中存续的商场,皆通过优化租户组合、改造空间并引入体育和生活形态经销点,融入“零售+娱乐”元素来适应市场变化。

“我国商场还不至于出现长期空置、冷清或缺乏客流的局面。”

跨国产业顾问公司大马莱坊商场管理及咨询董事袁美珠说,尽管部分地区会供应过剩,但通过战略规划和重新定位,仍可维持零售空间的市场相关性和吸引力。零售市场正不断演变,以应对消费者趋势变化、经济因素及特定区域的需求。

管理不善和不能满足目标市场需求是商场经验不善的两大“败因”。

勿沿袭旧规

从商场的日常设施维护、保安管理,到市场营销策略、租户关系处理等,商场经营者都必须管理到位,环环相扣,一旦某处出现疏漏,即影响顾客的购物体验,都会使商场的吸引力大打折扣。

随着消费态度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购物商场的期望,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购物功能,反更注重商场的配套设施、休闲娱乐以及个性化服务,商场不能因循守旧,沿袭旧规,不思革新。

陈徽清

产业顾问公司Olive Tree创办人兼总执行长陈徽清指出,各州和城市的市场动态不同,入驻率会有差异,主要城市的平均入驻率为60%至70%,柔佛平均入驻率约70%,不过管理良好及管理欠佳的商场之间,空置率会存在明显差异。

袁美珠说,优质购物中心的入驻率保持强劲,超过85%,成熟商场的租金,每平方尺介于15至50令吉间;次级购物中心在竞争激烈的区域面对更大挑战,每平方尺租金介于5至8令吉间,回报率因地理位置、租户组合、市场状况而异,一般介于4%至7%之间。

突围关键差异化定位

商场生态竞争激烈,一些商场主打高端奢侈品牌,有些则定位于家庭娱乐、年轻潮流或特定文化体验。商场若能制定品牌定位差异化策略,吸引特定消费群,将有望突破重围。

陈徽清说,零售空间普遍缺乏明确的差异化定位,导致过度同质化竞争。缺乏特色的商场,将无法形成独特吸引力,难以吸引稳定且庞大客流量。

袁美珠

袁美珠说,零售行业的竞争是无可避免,但差异化是长期成功的关键。许多商场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引入沉浸式体验、率先引进新品牌及策划独特的零售体验来提升竞争力。

潘瑞莲说,商场管理方需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确立所在区域的目标消费群,并精心策划合适的租户组合。它们可以选择与周边商场形成互补,或打造自身的特色定位,提供竞争对手所没有的业态,塑造独特品牌形象,如专注在餐饮与生活方式、科技与电子产品、社区型购物、年轻潮流或家庭消费等。

众多购物商场的出现,是经济蓬勃发展的象征,也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集购物、餐饮、电影、儿童游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每逢假日,各大商场内人头攒动,消费能力不容忽视,不仅带动零售、餐饮等行业发展,并创造出大量就业机会,对经济有一定的贡献。

重视市场调研

为避免零售空间供需失衡,各方需谨慎审视,如何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同时,避免市场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政府和私人界都需关注商场的需求驱动元素,进行全面可行性研究,分析人口数量、可支配收入、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建设、海外和本地消费能力等关键因素。
陈徽清认为,在建造商场之前,并不是每一个发展商都会进行广泛的研究,以评估潜力和竞争因素。

“我们认为,一些发展商在选址和规划项目时,并未充分考虑商场的需求驱动因素,仅依据潜在回报来建商场。然而,消费者偏好和潮流变得很快,可能在短短几年就能让某些商场的经营模式过时。”

袁美珠则说,发展商在推出零售项目前,通常会作深入的市场研究。不过,由于人口结构变化、消费者偏好改变及市场竞争加剧,商场可能面临不可预见的挑战,要实现长期成功则要持续提升资产价值、调整租户组合,灵活适应变化的消费者行为。

不做“大杂烩”

为提升商场人气和客流量,商场必须招揽多元化业态进驻。

陈徽请认为,与其打造一个“什么都有的商场”,不如打造独特且符合市场定位的商场。一些专注于健康服务或餐饮的商场,反取得成功,以概念、品牌和市场定位取胜。

商场运营可采取以下策略:

●独特的零售概念;

●受欢迎且具有吸引力的品牌;

●精准的市场定位;

●合理的业态和租户组合;

●完善的硬体规划,如合适的商场规模、合理的布局、时尚的设计、优质的服务、干净的洗手间等;

●避免分割式零售空间(不应出售独立商铺单位)。

潘瑞莲说,疫后行业从复苏阶段过渡,消费者更加注重旅游、餐饮、健康、健身和娱乐。为了顺应趋势,商场不断升级,引入融合生活方式和体验元素来提升吸引力。

此外,社区活动、文化盛事和可持续发展也日益受到关注,商场通过这些举措来建立和加强与消费者的情感连结。

长期空置是发展痛点

商场长期过高空置率,是城市发展的痛点,有关单位需进行改造,解决相关社会和环境问题,再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零售空间过剩或导致租户质量下降,或长期无人承租,建筑物缺乏维护而变得破败不堪,易沦为流浪汉的聚集地,并滋生社会问题,对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陈徽清亦认为,长期空置率过高的商场,应该被改造或重新利用,但这并非易事,附带许多挑战,如法规约束、财务可行性、物理结构限制、已售出独立产权单位及高昂成本。

袁美珠说,在零售需求疲软的情况下,适应性改造(Adaptive Reuse)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业主应评估市场状况,探索符合当前需求的空间再利用策略,如:

●改造零售空间为物流中心,以满足电子商务发展需求;

●转型为社区中心,提供教育、文化或社交服务;

●发展综合用途项目,结合办公、住宅与商业功能,提高空间使用率。
商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表现良好的商场可以促进当地经济活力,而繁荣的社区也有助于商场长期永续发展。

空置率的上升,会影响周边社区经济活力和居民生活质量,也会对城市面貌带来负面影响。

为解决商场空置率问题,业主必须采取多元化租户策略,加强社区互动,增强商场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