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趋势

新常态 共享办公将走向何方?

2022年07月12日

独家报道:李治宏

混合办公模式的崛起,
传统办公产业市场还有明天吗?

过去2年疫情期间,居家作业(Work from Home)和混合办公模式(Hybrid Working)蔚然成风,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企业都采取这些工作模式。

然而,随着防疫措施大松绑和经济全面解封,国内各大城市上下班时间的交通拥堵,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示大部分员工早已重返公司或工作岗位上班。

共享工作空间料持续增长。

而随着2022年雇佣(修正)法令今年9月1日正式生效后,雇员可向雇主申请灵活上班,早在疫情之前开始逐渐流行的共享工作空间(Co-working),以及疫情期间盛行的混合办公模式,会否更大行其道?传统办公产业市场还有明天吗?

随着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进入第三个年头,在这个后疫情时代,亚太地区的大多数企业都出现明显的转变,转向与病毒共存的办公策略。

跨国产业顾问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5月11日发布的“2022年春季亚太地区租户调查——打造疫后办公室”报告显示,最受欢迎的选择是混合办公模式,近60%的受访者选择了这种作业方式,让员工每个星期其中几天在家工作,其他工作日则回公司上班。

然而,约半数采用混合办公模式的受访者,希望他们的员工不久后将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花在办公室里,而其余的则期望同样的“实地上班”模式。

《南洋商报》访问本地产业界人士,也得到几乎同样的结论。

张宗贤

打工族返回办公室

百乐园(PARAMON,1724,主板产业股)副集团总执行长张宗贤预计,随着打工族纷纷返回办公室,以及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混合工作模式,对灵活工作空间的需求将会增加。

他接受本报书面访问时说,一半时间远程作业,另一半时间回公司上班的混合办公模式将持续一段时间,但最终大企业将恢复疫情之前,所有员工回公司上班的模式。

“我认为,在公司工作仍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希望将团队重新凝聚起来的大企业而言。

“尽管如此,我认为,关键在于,企业必须在让员工远程独立工作,以及在公司与经理及同事面对面交流,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它还取决于工作的性质、行业和企业文化。这没有对或错。归根究底,哪一种方式对所有涉及者最有效和最有生产力,才是重中之重。”

薛国龙

灵活办公适合白领

产业代理公司Metro Homes执行董事薛国龙说,过去2年的疫情期间,大马上班族已适应混合办公模式,而在这个后疫情时代,这仍是最可行的作业方式。

“2年疫情下来,许多企业不是倒闭,就是缩小规模。那些不太需要见客户,或不是做门市生意的行业和公司,就可采纳混合办公模式,或是让员工在共享工作空间上班。

“对老板而言,较少员工在公司上班,就可缩小办公室的规模,从中削减成本,包括省下一笔水电费。对员工而言,如果所有员工都回公司上班,将每天继续浪费很多时间在通勤上。”

当然,完全回公司上班、混合办公模式,还是在共享工作空间上班,这几个工作方式行不行得通,端看是什么行业、什么公司,还有什么职务而定。

灵活工作制度或远程办公比较适合白领的工作领域,例如企业界的管理阶层、会计文员、新闻界、学术研究人员等,但生产线的蓝领员工、建筑业、服务业、餐饮业、农业领域等未必适合灵活工作制度。

李雪亮

共享办公减轻成本

共享工作空间“Infinity 8”联合创办人兼总执行长李雪亮则指出,对中小企业而言,居家作业已成为过去式,大型企业则是某些职务仍允许居家或远程作业,但不论是中小企业或大企业/跨国企业,他们对共享工作空间的需求持续增长。

“小型和中型公司几乎都不再允许员工居家作业,全体员工回到公司上班,一个星期数天在公司上班和数天在外工作的混合办公模式也已不常见。”

毕竟,这类中小企业甚至微型企业的员工人数可能只有区区10人左右。共享工作空间则是他们的选项之一,毕竟设在市中心的工作地点,对打工族有很大的吸引力。

中小企业也可以选择租用设立在市中心外围地区,例如孟沙南区、谷中城等地区的共享工作空间,这类地点的办公空间通常租金高昂,但共享工作空间却可以让企业在无需花费一大笔装修费下,打造一个适合小团队的理想工作环境。

至于大企业或跨国企业,对他们而言,特定职位或工作性质,例如无需到公司上班或无需太多协调工作的员工,仍被允许居家作业或混合办公,例如3天在家工作和其余2天回公司上班。

实体办公提高动力

李雪亮认为,传统办公空间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因为很多公司还是需要自己的空间,不需要跟其他公司共享。

张宗贤则指出,对于团队协调工作和培养员工归属感,实体办公室仍然至关重要。

“由于员工人数减少、合并和新部门,目前许多企业正缩小营运规模,这将导致办公空间需求减少。

“然而,我们的许多客户都希望保留现有的办公空间,以容纳当前的员工人数,并满足未来的业务增长。原因是,虽然现有空间可能被认为是过剩的,而员工居家作业且办公室的流动量不大,但我们预期大马经济将在未来一两年内复苏、企业恢复疫前的业务水平时,一切可能会发生变化。

“这就是办公室设计需要改变思维方式之处,因为传统的办公室设置将为更多用途、多用途的空间让路,从而鼓励更好的互动和团队合作。

此外,报告显示,实体办公室似乎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更高程度的积极影响,这是因为国内的办公室除了是工作的地方,也是很好的社交场所,许多员工在公司内有亲密的朋友,这可以提高动力、生产力、工作满意度和整体幸福感。

娱乐消遣改租金津贴

李雪亮预估,共享工作空间还在持续增长,增长率会比传统办公空间来的快。

后疫情时代,远程办公要看是什么行业和工作性质,如果是高度甚至完全依赖外国专才的行业,例如区块链、虚拟货币、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业者,员工来自全球各地,这类企业80%以上是远程作业,这种工作模式已是无可逆转的大势所趋。

但对于比较传统的行业,居家作业就已经是明日黄花。

全球首富马斯克控制的特斯拉早前宣布员工必须100%回公司上班,没在工作岗位就当已经辞职。

远程作业也可以是在共享工作空间上班。过去,共享工作空间的租户一直都只有企业,是一种企业对企业(B2B)的情况,但疫情爆发后,越来越多的个人租用共享工作空间,因为他们无法居家作业,这个模式变成了企业对消费者(B2C)。

这类个人客户也会要求雇主提供津贴,甚至把过去用来应酬的娱乐消遣津贴,改成租用共享工作空间的租金津贴。

对公司而言,这不会涉及额外开销,而对员工来说,把娱乐消遣津贴改成租用共享工作空间租金津贴,则可视为工作上的另一种福利。

办公楼租用率扬升

随着大部分员工如今已重返公司上班,早在疫情之前就已面对供应过剩的吉隆坡办公市场,接下来的租用率会否回升?

对此,各受访者的看法不一。李雪亮认为,随着政局趋向明朗化和疫情受控,国内办公空间的租用率还是会扬升。

他指出,整个办公产业市场最主要的推手还是跨国企业、大公司,还有各大科技巨头,因此只要政局和疫情稳定,过去两三年一直在观望的外资企业将会回笼,对办公空间的需求相应提高。

不过,隆市办公空间的租金上涨空间则不大,因为办公市场的竞争很大。很多新办公楼为了推高租用率,就为租户提供很多甜头,现在还是租户主导的市场,不是业主主导的市场。

供过于求 租金料跌

薛国龙则认为,由于原已供过于求,又有更多的新办公空间将投入市场,隆市中心的办公楼租金和租用率将继续面对下行压力,尤其是疫情之后,混合办公模式盛行,一些企业在没有这么多员工固定每天在公司上班,缩小办公空间下。

“而且,目前灵活工作安排模式也很盛行,例如即将退休的员工,与其一周工作5天,改为和雇主进行灵活的工作调整,改为一周只工作2天,薪水则比原本减半。这类员工反正原本将要退休了,续约也没太多东西做,2天就可以做完原本5天的工作,所以索性改为这样的灵活工作安排。”

根据大马莱坊早前的一项报告显示,吉隆坡主要办公楼租金今年首季按年下跌2.1%,比起去年第四季则没有起落。

与此同时,预计将有额外约50万平方米的新办公空间(包括 Merdeka 118 Tower, PNB 1194, Felcra Tower, Aspire Tower @ KL Eco City and The MET Corporate Towers等等)将在今年底之前陆续投入吉隆坡办公市场,料将加剧供过于求和租金下跌压力。

Categories趋势

美国办公模式“混”战

2021年09月21日

大家居家办公wfh好久了,
这个新模式会不会改变房地产,
尤其办公楼的需求?

还是有些市场已经悄悄在改变中?

第一太平戴维斯(Savills)发布的《2022五大趋势》报告,特别摘录法国、美国和中国三大市场,办公趋势和市场变化。

报告发现中西国家对远程办公有不同的演译,相对亚洲,欧美国家的办公模式明显改变更大,方式也更灵活,更能接受远程办公。

在美国,随着防疫措施逐渐解除,混合办公模式产生重大影响,同时部分大企业也开始迁至中小城市。

报告说,员工更习惯线上作业或办公,加速线上会议工具等普及,公司选址要求降低,甚至大企业对在大都市设有据点的重视也慢慢淡化。

第一太平戴维斯北美办公场所实践小组主管Rebecca Humphrey表示,往后每周回办公室工作2、3天可能会成为常态。

搬离大城市

“而混合程度则因为公司、文化和所处地段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报告指出,美国企业对在像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大城市居住的必要性降低。

同时,对居家办公持更公开支持态度的技术企业也在安家落户,他们纷纷在主要市场承租优质且大面积空间。

另外,部份大企业开始迁至中小城市,这有助降低员工的生活压力;比较热门迁移路线包括从加州到德克萨斯州,以及从纽约州到佛罗里达州。

该行高级董事总经理Kevin Kelly认为,业务增长缓慢的成熟型金融服务公司,有更多灵活操作空间,但若是增长型又以初级员工为主的,就需要考虑混合办公。

Categories意见

建筑行业变革势在必行

2021年05月10日


丹斯里林景清
怡克伟士董事经理
依斯干达海滨控股董事

 

随着市场受到疫情影响而萌生新常态,许多行业都早已开始投入更多资源和人力进行数字化与创新技术的转型,务求能适应新常态下的行业变化与市场需求。

而在营运模式依然相较传统的建筑业,如今也迫切需要展开同样的转型进程,才能适应疫后的新时代。

自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于2020年1月在马来西亚爆发以来,至今已一年有余。

在这段期间,国内建筑业经历了许多坎坷与挑战,整个行业去年陷入萎缩,所幸凭借着各个政府经济援助计划的协助,以及建筑业者的努力坚守,建筑业才得以渡过最糟糕的时刻。

经历过这场疫情之后,许多行业乃至很多人的生活与想法都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其中居家办公的崛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居家办公颠覆了许多人对于传统工作、居住及通勤方式的印象,造就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永续理念融入企业营运

同样的情况在很多行业都能看得见,比如房地产领域也在积极进行数字化,更大程度采用虚拟看房和完成卖房手续等过程。

但在建筑业呢?业者们是否有周详考虑当前局势的变化与发展,然后反思本身的营运方式,以尝试找出能提升或改善之处?

在我看来,建筑业者现在面临的是另一个挑战,也就是本身能否采取必要的创新和转变,来适应疫情后的新常态。如果无法因应市场的变化而做出创新,那么就会逐渐被市场所淘汰。

在建筑业方面,我认为“永续”方面的创新,是所有业者都应该高度重视的。

所谓的永续,指的不仅是绿色和环保那么简单,它包含的意义还有环境的永续、企业的永续和行业的永续等。

换言之,只要能把永续的理念落实到企业的营运当中,那么企业自然而然就会在成本、效率、盈利、环保和安全方面获得好处。

采韩制横梁更环保安全

就比如斯迪亚旺沙班底大道(SPE),这个高速大道建筑项目就创新地采用了韩国研发的T型预应力混凝土BH Girder横梁,来达到环保、节省成本、提高施工安全和减少对环境干扰等目的。

这些BH Girder横梁长达60米以上,比一般30多、40多米长的横梁更长,而且集中负荷载重的能力更是达到200吨,远远超过极限设计值的100吨。

因此,使用这些长度达60米以上的横梁打造一座高架天桥时,只需2根柱子即可。而一般30多、40多米的横梁在同样的情况下,就需要3根柱子来将所有横梁衔接起来。

3大好处

使用这个67米以上的横梁的3大好处:

1.减少建筑材料,节省成本

2.降低施工期间对周遭环境的干扰

3.提高施工安全

在SPE的各个施工路段当中,有些地方是需要在车流量极高的联邦大道上面施工的,因此,如果是使用3根柱子的方式,就需要在底下的道路进行打桩和封路等工程。

不仅会引发塞车问题,也可能对道路使用者的安全带来威胁,同时建筑工人在底下施工时,也必须承受一定的交通意外风险。

好处多物有所值

这些BH girder的成本其实跟一般横梁差不多一样,可是建筑商需要使用比较大型的起重机来处理这些横梁,所以在这方面需要付出一次的成本去购买这些起重机,但鉴于往后能享有的种种好处,这笔投资是值得的。

这如同任何新兴科技与技术一样,只要普及率提高了之后,这些材料和使用的成本也会逐渐下降。

更重要的是,很多如同这类建筑材料或者科技的创新,都能带来环保及永续的好处,在创造经济的效益时,也能确保对环境有利。

因此,我呼吁政府与建筑业者在创新方面多付出心力,共同推动建筑业乃至整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创新建材省成本

事实上,虽然建筑业和房地产发展业如今都已获准复工,但业者目前所面临的挑战,丝毫不亚于当初被迫停工的时候。

目前对建筑业者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建筑材料价格飙涨,造成施工成本激增。

早前已有媒体报道,诸如钢铁、塑料水管和电线等材料的价格,都因为供应短缺而水涨船高,导致有些建筑业者被迫亏钱开工。

因此,如今建筑业者最需要的就是寻找能够节省成本和提高效率的方法,而创新的材料或方案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最后,我希望建筑与其他行业在创新和永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能为政府及建筑业同行带来启发,推动行业乃至整体经济的进步。

Categories趋势

房市前景到底好坏?

2021年04月9日

到底房地产市场复苏了没?买家是时候进场了吗?来看分析员怎么说!

马银行投行研究分析员最近在一份报告中点出,发展商在去年末季的产业销售按季已有提升,主要归功于需求在管控令之后回升,加上发展商推出具吸引力的营销配套。

“根据今年首2个月的销售势头,还考虑到我国已展开冠病疫苗接种计划,我们认为产业市场今年的销售前景正面。”

虽然今年首季还处于管控零2.0,但在该行分析员看来,发展商已经适应了新常态。

不过,虽然销售前景转好,买家的谨慎情绪仍不会那么快挥散。

这是来自大马投行研究分析员的看法,在该行看来,房地产始终属于昂贵的大件产品,短期内无法大幅刺激消费者的买气。

但对买家来说,发展商正积极“清库存”,包括给予优惠的折扣,对想买房的买家来说是个好机会。

Categories意见

疫情后的新需求

2021年03月10日


丹斯里林景清
怡克伟士董事经理
依斯干达海滨控股董事

 

行动管控令结束后,生活真的能够完全恢复到往昔的模样吗?

随着更多企业对员工居家办公采取更开明的态度,还有消费者更重视公共场合卫生和对外卖及网购服务的接受程度更高,市场似乎将出现显著的变化。

居家办公、按时订购外卖解决三餐、利用网购与外送平台购买生活用品,在公共场合与人保持社交距离等,预料将成为疫情之后的新常态。

尽管有些人建议远离市区等人口拥挤的地方,甚至搬迁到低密度的郊区居住,但事实上,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城市化与人口增长是势在必行的,而且这种做法也是不切实际的。

在发展日益成熟的雪隆地区,可供人们选择的有地房屋非常有限,而且不管是新房还是二手单位,两者的价格都并非中下收入阶层所能负担。

而且,对于很多在市区工作的中下收入阶层来说,每天早出晚归地在郊区及城市两地往返通勤的生活方式,其实相当不符合经济效益,带来的生活压力与健康影响也相当庞大。

因此,这些收入阶层的人们的最佳的选择应该是高楼住宅,尤其是那些结合居住、办公与生活三大元素的综合发展项目。

在这类三合一的房产项目当中,有住宅单位、办公空间还有满足人们各种生活需求的商场及店铺,所以在原则上而言,住户是可以在同一个地方找到所有需要的元素,没有开车出门的需要。

此外,高楼住宅的保安程度也相较严密,而且可以有效控制人流,尤其是在检查体温和注册访客方面,住户只需在大楼的厅堂等几个重要入口设置保安,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所以,当一些类型产业的需求受到疫情的冲击时,这类综合发展项目反而将在疫情后变得更受欢迎,而这也是发展商需要更留意的一个趋势。

建筑增绿意降室温

在此情况底下,房地产业者应该如何调整本身的策略与思维,来应付这个可说是崭新的市场环境?

我认为,发展商如今迫切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改变本身的思维和产品设计,来迎合疫情后的新需求。

其中一个需要探讨的层面,就是如何在项目内增加绿色空间,例如垂直绿化,从而提升项目的空气素质,并且降低室内温度。

垂直绿化的设计在很多国家都已经相当普及,像是美国、中国甚至邻国新加坡都已经采用。

追求更好室内生活

在人们追求更好的室内生活品质的当下,在建筑外观安装铝制建材或油漆等做法可能会逐渐受到淘汰,这不只是因为无法迎合时下需求,也是因为不永续环保。

事实上,许多企业无法撑过2019冠状病毒病的冲击,很大的原因是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浪费做法。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有些业者会斥资数以百万令吉,为旗下项目建造奢华讲究的展销厅与示范屋,试图吸引潜在买家的目光,也顺势营造一种值得信赖的形象。

然而,这样的做法其实相当浪费,因为在项目建成交楼后,这些展销厅或示范屋往往会被拆除。

而且,在新常态底下,相信很多潜在的产业买家在短期内都不愿意前往展销厅看房,因此,发展商必须要转型适应。

建筑模型数字化
足不出户可看房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商更应该进一步发掘建筑信息建模(BIM)的潜力,解决许多买家想要足不出户就能轻松看房的愿望。

所谓的建筑信息模型,其实是一种通过数字化科技,把建筑的虚拟三维模型建构出来的一种技术,因为它可以把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乃至寿命周期等信息都纳入信息库,因此呈现出来的虚拟模型跟实际成品的一致程度非常高。

用BIM把项目的虚拟模型展示给潜在买家,这样不仅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也可以让买家了解到更贴近实际产品的发展概念,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借助智能系统
改善公共卫生

另一个可以研究的层面,就是房产项目的公共空间与设施。在疫情发生后,电梯按钮、门把与健身房的器具等都成了传播病毒的媒介,因此,发展商有必要改善这些方面,保障人们的健康与卫生。

例如电梯按钮方面,可以通过感应器识别人声或动作来操作,而不是一贯的用手指来按钮,这样就能大大减低疾病传染的风险,也让人更安心地使用。

在房产设计方面,随着人们需求的转变,发展商也要持续检讨和进行调整。

尤其在疫情后,相信许多人对于空气素质和通风程度会有更高要求,因此,未来的项目可以适当地增加窗户的覆盖面积,这样不但能够改善通风,也可以趁机采用更多自然光,达到一举两得的永续目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管企业还是个人都必须自我反思和检讨,尤其是在环境健康和永续环保方面,否则我们很可能将在下一轮的危机,付出更高昂的代价。